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快板
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快板
曲藝的一種。流行于全國各地。表演者通常自擊竹板和節子,按較快的節奏念誦唱詞。基本用七字句,押韻,或間以說白。有單口、對口、快板群之分。快板群有伴以鑼鼓等打擊樂的,叫做“鑼鼓快板”。快板有“數來寶”、快板書、小快板、快板群、天津快板等多種形式。快板從整體上說都具有形式靈活,能敘事、說理、抒情的特點。
“數來寶”又叫“順口溜”、“練子嘴”、起初流傳在農村,后來流入城市。在舊社會, “數來寶”是沿街乞討的人為了要到錢而采取的一種手段,只是一個人演唱;后來搬上舞臺,兩個人表演。“數來寶”一般具有隨機應變、現編現唱和“快”的特點;在語言形式上一般不一韻到底,而是以兩句一換的“花轍”為主。
小快板有少到幾句的,也有多到幾十句的,除了舞臺演出作返場的小段外,一般作為群眾性的娛樂活動,它具有短小精悍、 生動活潑、隨時可演的特點。
快板書篇幅較長,由一個人表演。一般有曲折連貫的故事情節,善于刻劃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在語言形式上,一般是一韻到底,不可換韻;句子長短也有較多變化,有時還有大段插白。
快板一般采用“包袱”、 夸張、鋪陳等藝術手段。 “包袱”就是制造懸念,到一定的時候再解開這個謎;快板里的夸張既用來組織包袱,又用來為描寫,增添色彩;用鋪陳手段進行渲染,可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 鮮明、 生動。
山東快書與快板的形式接近。它起源于山東省臨清、濟寧、兗州一帶,流行于山東及華北、東北各地,約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過去專說梁山泊武松的故事, 因而亦名“武老二”。表演時一人手持兩塊銅板說唱,節奏較快,也有用竹板擊拍的,叫“竹板快書”。由于形式簡便靈活,山東快書特別適合在工廠、農村、部隊業余演出。
山東快書具有擅于歌頌英雄人物的傳統。除一些風趣幽默的小段外多為歌頌英雄人物的。如傳統曲目《武松傳》、 《魯達除霸》等。在歌頌英雄時,除描寫他們的勇猛剛強、粗獷豪放的共同特點外,還以夸張的藝術手法著重刻劃他們的個性特點。解放后歌頌新時代英雄人物的山東快書也很多。濃厚的地方色彩也是山東快書的一大顯著特點,用山東方音演唱,樸實粗獷、氣勢雄渾。
在表現形式上山東快書具有靈活、生動、傳神的特點。既有說白,又有唱詞;既有長句,又有短句,還經常使用排比句,這充分體現了靈活的特點;而濃重的地方色彩,普遍使用的夸張,喜劇式的風格,粗獷雄渾的情調,都體現了語言生動的特點;強烈的抒情色彩及擬人化手法的運用使山東快書具有傳神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