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主要內容介紹,《《三言》》讀后感
《三言》
馮夢龍
馮夢龍(1574—1646),蘇州人,字猶龍,亦字子龍、耳猶,別號龍子猶等,明末著名通俗文學家。其兄馮夢桂是有名的畫家,其弟馮夢熊是詩人,三人合稱“吳下三馮”。馮夢龍小時受儒家教育,興趣廣泛,博覽群書,才華橫溢,寫詩作文,無一不精。五十七歲時考取貢生,六十一歲做福建壽寧縣知縣,清正廉潔,對百姓寬厚,對知識分子以禮相待。他憂國憂民,關心國家大事,曾上疏陳述國家衰敗原因。明末天下大亂,清兵入關,他積極進行抗清宣傳,并從南下避兵禍的難民中收集材料,寫成了《甲申紀事》、《中興偉略》,保存了珍貴的歷史資料。馮夢龍畢生大部分時間致力于民間文學、通俗文學的搜集整理,廣涉詩文、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領域,可稱通俗文學的全才。作品總數超過了五十種。小說方面,他增補了長篇小說《平妖傳》,改做了《新列國志》,鑒定了《盤古至唐虞傳》、《有夏志傳》、《有商志傳》等。民歌方面,他刊行了民間歌曲《掛枝兒》、《山歌》等。戲曲方面,他改編了《精忠旗》、《酒家傭》等,創作了《雙雄記》和《萬事足》兩部劇本。馮夢龍的文學活動,以編選“三言”的影響為最大,成就最高。
三言,即馮夢龍編選的話本、擬話本小說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集四十篇,總共一百二十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話本、擬話本小說集。書名的寓意是教育世人,警戒世人,喚醒世人,以改變世風。
《三言》中有通過動人的愛情故事,描寫了被壓迫婦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擊了封建制度對婦女的壓迫。
其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最優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擬話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杜十娘是京城的“教坊名姬”,她渴望擺脫非人的境遇,渴望愛情和自由,經過種種試探和考察,決定把終身托付給貴公子李甲。為了從良,她與貪婪的鴇母展開了種種斗爭,終于憑借自己的機智跳出了火坑。她巧妙地瞞過唯利是圖的鴇母,也瞞過李甲,攜巨資與李甲同歸,憧憬著將來幸福的生活。誰知她和李甲到達瓜洲后,為徽州富商孫富所覬覦。孫富用花言巧語勸誘李甲,李甲在金錢引誘和個人利害考慮下,把杜十娘出賣給孫富。杜十娘得知此事,心痛不已,經過幾番試探,見無法挽回李甲的心,便在買賣進行的當口,捧出百寶箱,把價值連城的寶物一件件拋進江心;在痛斥了輕薄子弟孫富和薄情郎李甲之后,奮身跳入江濤之中,用生命換得了人格的尊嚴,維護了她對愛情的理想,控訴了這個罪惡的社會。十娘投江之后,旁觀的人皆咬牙切齒,爭相拳毆李甲和孫富。
《三言》中還有一部分是描寫封建統治階級的貪婪、殘暴,表現了人民的憤怒譴責。
《灌園叟晚逢仙女》中寫了一個叫秋先的老者,酷愛栽花種果。他有滿園的奇花異草,人們都叫他花癡。惡霸張委想霸占這座花園,一開始說買,接著就想白搶,并趁著酒興任意折損花木,踐踏花圃。秋先在花神的幫助下,使落花返枝,更加鮮艷。張委就此誣告他為妖人,秋先被冤入獄。最后仰仗花神的力量,懲治了惡霸,救出了秋先。
《三言》中還有一部分是歌頌友誼,斥責背信棄義的行為。
《施潤澤灘闕遇友》是寫兩個小手工業者之間的友誼。嘉靖年間,盛澤鎮“開張綢機”的施復在賣綢回來的路上拾到六兩多銀子,他開始滿心歡喜,指望憑著這些銀子發家致富。但又一想:這銀子若是富人丟的,好比牛身上拔根毫毛,自然無關緊要;但倘若是個老百姓,這點銀子就是活命錢。當他想到可能給失主帶來的嚴重后果時,便毅然地把銀子退回了失主。失主朱恩也是個以蠶桑為業的小手工業者,對施復這種行動感激萬分。后來施復養蠶缺桑葉,到洞庭山去買,在灘闕碰巧遇上朱恩。朱恩為報答他的友誼,盛情款待了他,并以桑葉接濟他,還使他免遭翻船的危險。而《桂員外窮途懺悔》則揭露、批判了朋友間的忘恩負義行為。小說寫桂富五(即后來的桂員外)做買賣失利,在債主的威迫下,想投水自盡。朋友施濟出資相救,使桂富五渡過危機。后來桂富五發跡暴富,而施濟去世,寡妻嚴氏攜幼兒求救于桂員外,卻得到了冷遇和奚落,嚴氏慪氣而死。最后桂富五全家也得到了懲罰,都變成了狗。
《三言》中不少商人被塑造成重義守信的正面形象,反映了商人剛剛登上歷史舞臺時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