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文
唐代的說唱體文學作品的一種,簡稱“變”。變文原本是佛教僧侶向聽眾作通俗宣傳的文體,在表演時,往往與描繪神變故事的圖畫相配合,一邊向聽眾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這種圖畫稱為“變相”,說唱故事的底本就叫“變文”。與佛教俗講流行的同時,民間藝人也采用這種形式來講唱故事,把它變成了一種通俗的民間文藝。變文多采用韻文散文相間、有說有唱的形式,有的以散文講述故事為主,用七言為主的韻文概括或重復講過的內容;有的則韻、散平分秋色,相得益彰。散文是講述部分,韻文是吟唱部分。至清光緒年間,變文始在敦煌藏經洞被發現,稱敦煌變文。近人所編《敦煌變文集》輯錄較詳備。
唐代變文的內容大致可分兩類:宣傳佛經的和講唱人世故事的。宣傳佛經的變文,有的直接說經,先引一段經文,然后邊講邊唱,闡發經義,也稱作“講經文”,如《妙法蓮花經講經文》、《維摩詰經講經文》等;也有的間接說經,開頭不引經文,講唱伊始就進入佛經故事,如《降魔變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等。宣傳佛經的變文充滿因果報應、地獄輪回、人生無常等思想并雜有封建道德觀念。講唱人世故事的變文較有現實意義和生活氣息,有的講唱歷史、傳說,如《伍子胥變文》、《孟姜女變文》、《王昭君變文》等,表現了反抗暴君暴政的進步思想或對封建壓迫下婦女悲慘命運的同情。有的講唱現實生活故事,如《張義潮變文》、《張淮深變文》,歌頌了當時的有影響的愛國將領或朝廷使臣,反映了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
變文是研究中國古代說唱文學和民間文學的重要資料,它對后世的彈詞、鼓詞等說唱文學及雜劇、南戲等戲曲的發展有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