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當代美學》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當代美學》
美國當代美學家M·李普曼編的一部反映當代西方美學主要觀點的美學論文選集。1973年出版于波士頓。本書選輯了西方四十一位美學家的四十五篇文章,其中狄德羅、休謨和托爾斯泰的三篇論文已出中譯本,中文版印時故略。
二十世紀的西方美學,群雄并起,派系林立,他們根據各自不同的哲學體系,對美學的本質特別是藝術的發生學,包括藝術和藝術品的定義、藝術品的本質、藝術品的創造與闡釋,對藝術的審美欣賞、審美判斷等方面分別做了詳細的闡述。本書本著“兼顧名作和新觀念”的原則, “力圖使材料的組織形式能給讀者一個關于美學問題的分類及研究現狀的粗略而又恰當準確的輪廓”,以便于讀者把握美學的歷史的和現狀的研究。全書共分六卷。
第一卷主要說明“什么是美學”的問題。雖然本書介紹的是當代西方美學,但第一卷中仍收集了十八世紀美學家狄德羅、休謨的兩篇文章和十九世紀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因為在編者看來,古典美學的價值之一在于它為今天的更為專門化的美學分析提供了參照系統,對古典美學的了解“有助于人們更清楚地認識當代美學中那些技術性很強的理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編者收集了上述三篇文章。同時,編者通過比爾茲利、馬戈利斯和提吉拉的文章,介紹了二十世紀美學的最新思潮和流派。諸如,自然主義、符號學方法、馬列主義、現象學、存在主義、經驗主義和語言分析等。
第二卷圍繞藝術品的本體地位、藝術品的可界定性、藝術的意義等問題,選納了對立兩派的文章進行了形而上的、邏輯的和語言的分析。以杜威為代表的經驗自然主義傳統美學強調美學與整個生活和文化的有機聯系,并從這整體關系中分析藝術的本質,確定藝術的地位。在《經驗與自然》中,追溯了藝術經驗和逐步積累的過程,提出“經驗就是藝術”的觀點。并認為藝術具有某種共同的特征因此可以界定,而作為對傳統美學全面挑戰的分析美學代表人物肯尼克在他的《傳統美學是否基于一個錯誤》一文中,闡明了他們的觀點:藝術與藝術之間根本沒有共同點,藝術的性質是一個漫無邊際的哲學問題,對藝術的概況是不可能的,這是傳統美學所犯的錯誤。在第二卷中還著重討論了美學的本體論問題,杜威、巴克勒,劉易斯、薩特、馬戈利斯等人都從不同的哲學體系出發,進而對藝術品的本體地位和藝術品的認同體提出不同的主張并且相互進行了認真的交流。
第三卷選納英加登、西布利、赫伯恩等人的文章,對審美經驗的主要內容進行了透徹的研究。英加登在《審美經驗與審美對象》中、發現和揭示了互相聯系的思想感情活動,認為審美經驗雖有諸多的特殊性,但在欣賞方面是有可分析的模式的;赫伯恩在《情感與情感特質》中,肯定情感性質存在于藝術品之中,強調認識情感特質對審美活動的重要。在《對自然的審美欣賞》一文中,提出對自然的欣賞也屬于審美欣賞的論點。西默爾和瓦萊里的文章也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論證。
第四卷選納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的文章,著重討論了藝術品的本源和藝術品的創作過程。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與物性》中把藝術品歸于可靠,適用器具,藝術是藝術品的本源,藝術品是存在者;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從自然主義出發把藝術描述為藝術家對自己的活動的情感反應,埃倫茨韋格從精神分析角度闡述無意識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反映了現代藝術流派的心理基礎。完形心理學家考夫卡闡述了藝術品是一個具有要求性的有自身的規律,不受自我環境制約的整體,藝術品的各種性質必然表現出一種格式塔值,實用主義者埃克認為藝術家的思維多半根據事物的性質,把藝術創造解釋為問題的定性解決,比爾茲利探討了藝術品的由來,認為“藝術品的創造過程并不是作品的誕生過程”,而是“存在于觀賞者的經驗中作品本身”。
第五卷主要研究了審美評價的問題。本卷作者系統地描述了那些可能對邏輯的探討最敏感的方面。西布利仔細分析了非審美性質的判斷和審美性質的判斷的關系,劉易斯在文章中論述對藝術品的評價是客觀的、認知性的,而由此確定的價值將是藝術品的內在屬性。
第六卷是李普曼自己所寫的一篇論文,論述了“藝術是如何成為可能的”、 “藝術的條件是什么”和“藝術本身可否用符號表現”的問題。
本書盡管選文有限,卻描畫出當代西方不斷發展的不同學派的美學、與其他科學領域交融滲透的美學面貌,對于我們來說具有十分現實的借簽作用,但由于其哲學基礎不同,對各種審美與藝術現象的分析,不免存在各種局限,這是需要我們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