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艾略特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艾略特
托馬斯·史登斯·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 英國詩人、劇作家、批評家。
生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定居英國,后入英國籍。他先后在哈佛大學、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學過哲學、心理學、梵文等,作過教師、當過銀行職員。1922年創辦并直至1939年主編文學評論雜志《準則》,從20年代始直至去世還任費柏出版社董事。他從1909年始發表詩歌,在倫敦時曾與休姆、龐德從事意象派詩歌創作,詩作《荒原》 (1922)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現代派詩歌的里程碑。他的《四個四重奏》(1944)獲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金。1927年加入英國國教會后,傾心于宗教劇創作,鼓吹皈依宗教。他還留有一些宗教和文化方面的著述。
他的主要的理論批評文章有《傳統與個人才能》 (1917)、《批評的功能》 (1923)、 《詩歌的用途與批評的用途》(1933)、《文學與現代世界》 (1935)等。貫穿他的創作和批評中的基本思想是文學中服膺古典主義,政治上忠于君王,宗教上皈依天主教。他的批評理論的核心是“總體論”觀點,認為世界文學不是作家作品的匯集,而是有機的整體。從這些思想觀點出發,他主張藝術回復到傳統去的傳統主義,反對關于社會發展的信念;鼓吹“統一化”的世界主義文化,反對民族民主文化的原則;蔑視群眾文化,甚至否定人民評論藝術的能力。艾略特的文化思想是落后的,有些甚至是反動的。但他對藝術和理論批評也提出了一一些有益的主張和見解。
對藝術,他針對浪漫主義正面直抒詩人情感的傾向,提出了新古典主義的“非人格化”主張,認為“詩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詩不是表現個性,而是逃避個性?!彼囆g家尊重共同聯合的原則,才能贏得地位,而要這樣就要犧牲自己微不足道的特點。同時,他提出了兩個重要的藝術概念:“感受的分化”和“客觀對應物”。他說,詩是“人類情緒的方程式”而非簡單的“噴射器”,思想應該“知覺化”、 “情感化”,詩人應該找到情感觀念的“客觀對應物”,如各種意象、情景、事件、掌故、引語等,并使之搭配成一幅圖案表達出來。
對理論批評,他提出創作和藝術越不注意本身以外的目的就越好,而批評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這就是解說作品,糾正和提高讀者的鑒賞能力。批評應克服個人的偏見和癖好,作到正確判斷,他反對浪漫派的“自由主義精神”的批評,主張有原則、遵循傳統的批評。他還認為創作中自覺活動本身也是一種批評,真正有效的批評是與創作活動結合的批評。艾略特的批評理論同他的詩歌創作一樣在西方影響甚大,他本人被譽為“現代西方批評大師”,其理論主張為后來的語義學派和新批評派所接受,并成為他們的理論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