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漢小說與《小癩子》
流浪漢小說是十六、十七世紀在西班牙流行的以流浪者的生活遭遇為題材的小說,它是西班牙獨特社會生活的產物。當時,一度強盛的西班牙經濟衰落下來,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而城市仍然比較發達,社會上冒險風氣盛行。流浪漢小說就是在農民破產、城市生活發達的土壤中形成的。它的主要內容多是主人公自述一生種種不幸遭遇,揭露貴族、教士的腐朽和資產者的唯利是圖;同時也表現了流浪者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消極反抗。他們靠個人機智欺騙偷竊、搞惡作劇、玩世不恭,沒什么道德原則。流浪漢小說又稱“饑餓史詩”或“消極抵抗的文學”,最有名的作品為《小癩子》。《小癩子》(1553)原著全名為《托梅爾斯河上的小拉撒路》,作者已不可考。主人公是一個名叫拉撒路的窮孩子。由于家庭不幸,他不得不離開母親自謀生路,過上了流浪生活。開始,他給一個瞎子引路,這個瞎子狡黠、吝嗇、虐待小拉撒路,常常讓他挨餓。于是他就用欺騙的方法偷吃瞎子的面包,因此慘遭毒打,并被趕走。后來,給一個紳士當差;這個紳士衣冠楚楚,其實一文不名,他要靠小拉撒路的乞討過日子。小拉撒路又給修士當仆人,親眼看到了修士與公差勾結欺騙群眾的丑惡勾當。最后他投靠了本堂神甫;本堂神甫為了掩人耳目,讓小拉撒路娶了他的姘頭女傭人。小說反映了十六世紀西班牙的社會生活,描寫了各個社會階層的人物,以詼諧的手法揭露和嘲笑了教會的、虛偽、貴族的驕傲空虛以及社會的腐敗沒落。小說語言生動,富有風趣,對歐洲長篇小說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