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七子的文學復古運動
明弘治、正德年間,由于統(tǒng)治集團的窮奢極欲,搜刮無度,國內的階級矛盾加劇,統(tǒng)治者內部的斗爭也激烈起來,西北又面臨著嚴重的外患,所以彌漫一時的“臺閣體”那種粉飾現(xiàn)實、阿諛奉迎的文風,必然要被時代所拋棄。于是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加上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人,被稱為“前七子”,打起了復古的旗號,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文學運動,很快地便在文壇上奪取了“臺閣體”的統(tǒng)治地位。李夢陽(1472-1527)字天賜,又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甘肅慶陽)人。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號大復山人,信陽(今河南信陽)人。他們同是弘治間進士,在政治上都是敢于和權貴斗爭的人物。李夢陽曾因反對權貴張鶴齡,與尚書韓文密謀翦除宦官劉瑾等八虎,兩次入獄。何景明也曾因指控劉瑾被罷官。前七子在文學上的主張主要有兩點:①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他們認為先秦兩漢的散文,漢魏古詩和盛唐的近體詩才是絕對完美的,爾后的詩文則一代不如一代。②正因如此,他們重視模仿,以模仿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途徑。至嘉靖、萬歷間,社會矛盾進一步惡化,外患也更為嚴重。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后七子”,又繼之而起,把文學復古運動推向一個新高潮?!昂笃咦印背?、王之外,還包括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李攀龍(1514-1570)字于麟,號滄溟,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太倉(今江蘇太倉)人。二人都是嘉靖時進士。后七子的文學主張和前七子一脈相傳,甚至更趨于極端。他們的詩文也以模擬剽竊為能事。李攀龍的文章生吞活剝三代兩漢,“無一語作漢以后,亦無一字不出漢以前”,佶屈聱牙,不能卒讀。李攀龍死后,王世貞獨主文壇二十年,聲勢更大,甚至又出現(xiàn)了“前五子”、“后五子”、“廣五子”、“續(xù)五子”等名目,前后七子的文學主張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復古的傾向是基本一致的。應該看到在反對“臺閣體”這一點上,前后七子的復古運動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們的理論是明顯的復古倒退,所以他們對文學的發(fā)展實質不但沒有起到促進的作用,反而有害。這個運動一直持續(xù)到明代后期,對明代文學的發(fā)展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