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與《荒原》
艾略特,托·斯(1888—1965),英國詩人,批評家。生于美國一磚瓦商人家庭。大學畢業后到歐洲大陸。先在巴黎索爾本大學研究哲學、文學;聽過柏格森講課,接觸了波特萊爾、馬拉美等人的詩歌。一九一一年去德國慕尼黑,完成長詩《普羅弗洛克的情歌》(1915)。這首長詩描寫一個上流社會的碌碌無為的青年在追求愛情生活中的內心矛盾。不久,回美國,在哈佛大學哲學系任教并學梵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到牛津大學學希臘哲學,同時與艾茲拉·龐德合作發起意象派詩歌運動。后定居德國,任銀行職員、雜志副主編等職。在此期間,積極從事詩歌創作和理論著作,出版作品《詩集》,論文《傳統與個人才能》,評論集《圣林》等。一九二二年被聘為高級文藝雜志《標準》主編。著名長詩《荒原》(1922)即在該雜志發表。《荒原》是后象征派以及整個現代派文學的代表作。它用象征歐洲社會文明崩潰的“荒原”的形象,從各個方面揭露了小市民生活的卑俗猥瑣,精神世界的萎靡枯竭,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文明的危機。長詩共分五章。第一章《死者葬儀》,展示作為歐洲文明危機象征的荒原形象,并揭露現實的庸俗丑惡;第二章《對奕》,把上流社會婦女的淫糜生活和下層酒巴間生活相對照,顯得同樣低級無聊;第三章《火誡》寫情欲之火毀滅了真正的愛情和生命;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暗示死是不可避免的;第五章《雷霆的話》,又回到荒原的主題,并宣揚“給予、同情、克制”的宗教觀念,錯誤地認為,只要皈依基督教就可以擺脫危機。拯救人的靈魂,使“荒原”煥發生機。《荒原》基本采用無韻的自由體,通過豐富的聯想和蒙太奇手法,把不同時代場景的事件、人物熔為一爐,有力地表現了主題,產生巨大的藝術魅力。《荒原》的發表給詩人帶來國際性的聲譽。一九二六年,艾略特加入英國國籍和英國國教會。三十年代,他的創作進入后期,悲觀主義情緒有所發展,宗教傾向更甚,集中體現在長篇組詩《四個四重奏》(1935-1941)、《大教堂謀殺案》(1935)等作品中。一九四八年,艾略特獲諾貝爾獎金。艾略特是后象征派詩歌代表詩人和新批評派的理論奠基人。對二十世紀現代派詩歌和文藝批評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