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
清代編纂的一部大型叢書。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政府下令搜集天下圖書,次年正式開設四庫全書館,命紀昀為總裁,集中當時大批著名學者,進行編纂工作,歷十年而后基本完成。這部叢書共收圖書三千四百五十七種,七萬九千零七十卷。其主要來源是內(nèi)廷藏書、各地采進的私人藏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古書等等。包羅宏大、內(nèi)容豐富。皆依經(jīng)、史、子、集四部四十四類編錄。全書編成后共繕寫七部,分藏于北京故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沈陽文溯閣、熱河文津閣、杭州文匯閣、鎮(zhèn)江文宗閣,另有底本一部藏翰林院。文源閣本在英法聯(lián)軍入侵時被焚毀,文宗、文匯閣本毀于太平天國時期的戰(zhàn)爭,文瀾閣本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時也損失過半,翰林院底本毀于八國聯(lián)軍之役,文淵、文津、文溯三閣本基本完好。在編纂《四庫全書》過程中,紀昀等作《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對《四庫全書》所收書籍的淵源、版本和內(nèi)容作了介紹及評論?!端膸烊珪肥侵袊鴼v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叢書,對于保存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清王朝編纂這部叢書主要出于加強思想文化專制的需要,在編纂過程中,借機對全國圖書進行了大規(guī)模禁毀和刪改。被清統(tǒng)治者借此以“違礙”、“悖謬”而加禁毀的圖書達三千余種,幾與《四庫全書》收書之數(shù)相當。了解編纂《四庫全書》緣起、原則,可讀《四庫全書總目》卷首。近人陳登原《國史舊聞》卷五十八摘編了關于《四庫全書》多方面的文獻資料。有關一般歷史背景及概況可讀戴逸主編《簡明清史》第二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