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代的闕與臺》賞析
古代的闕與臺
【概說】
在古代,君王的宮廷建筑與民宅相比,無論在形式還是布局上都處處高人一等,顯示出示君王的身份。這些建筑主要體現在闕和臺。
古代的闕一般建在宮廷大門之外,形態高大,一左一右夾住宮廷的兩旁,看上去宮廷就像缺(闕)了一塊,故稱闕。闕有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氣勢,又方便士兵站在上面了望守衛,很多帝王都建造闕。
因為闕只有帝王才可以建造,所以,闕在古代典籍中常用來指代朝廷或皇帝。例如《漢書·朱買臣傳》:“買臣隨上計吏為卒,將重車至長安,詣闕上書。”這里的“闕”指朝廷。岳飛在《滿江紅》中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一句中的“闕”是指帝王。
歷代帝王喜歡筑高臺。高臺是用土石堆積成的。有的臺很高,設有臺階。最初建造高臺注重實用性,可以站在上面看云氣,辨吉兇;有時也訓練士兵和檢閱軍隊。后來,高臺的實用性減弱,娛樂性則愈來愈強,漸漸地變成了游樂嬉戲、為非作歹的場所。《左傳》記載晉靈公經常站在高臺上用彈弓彈人,觀看行人躲閃的樣子。
高臺建成后,臺頂上規劃一些建筑物,建筑物通常只有柱、頂而沒有墻壁,像后代的亭子,這叫做榭。臺榭經常連在一起使用,泛指樓臺等建筑物。
建造闕和臺工程量很大,耗費很多。秦始皇不惜民力,營造阿房宮,綿延數十里;漢文帝“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他覺得花費太大,打消了筑臺的念頭。
【故事錦囊】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fū chāi)打敗越王勾踐后,開始營建姑蘇臺(舊址在今江蘇蘇州城西南)的準備工作。勾踐探知夫差所需,便用大夫文種的“伐吳計謀”,給吳國送去了大批巧匠和良材,讓吳國大興土木,疲乏它的民力。
一次,勾踐命令木工伐得了大批上等木材。其中有一對巨木粗二十圍,高四十丈,木質硬朗挺拔,他命令匠人雕成盤龍花紋,抹上丹青,鑲嵌白玉,看上去錯彩鏤金,金光閃閃。勾踐將它獻給了吳王。夫差一看滿心歡喜,不聽伍子胥的勸阻,立刻收下了。這些木材把山下的河道、溝渠都塞滿了。
為了建造姑蘇臺,材料準備了三年才湊齊。建造時,夫差傾盡全國人力和財力,不知耗費了多少百姓的血汗。據史書記載:“它使道路常有死者,街巷哭聲不絕,百姓困乏,軍士痛苦。”建了五年才完工。
夫差在臺上建了規模宏大的宮殿、花池、琴臺等,終日不理朝政,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越國經過十年生聚,趁機進攻吳國。夫差帶領一班親信狼狽逃到姑蘇臺上,在走投無路且與勾踐求和未成的情況下拔劍自刎。他耗費八年心血建成的姑蘇臺,也被越兵付之一炬,成了一片廢墟。
【知識庫】
“門當”與“戶對”
“門當”原指大宅門前的一對石鼓,因為鼓聲宏闊威嚴,如雷霆,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間常用石鼓代“門當”。“戶對”即置于門楣或門楣兩側的磚雕或木雕,有圓與方之分,圓形表示文官,方形表示武官。凡有“戶對”的宅院,必有“門當”相應,在建筑學上體現著和諧的原理。門當與戶對常常并稱,漸漸地演變成了男女婚嫁衡量條件的常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