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昱斬蛟
作者: 張而今 【本書體例】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因稱柳河東;晚年貶任柳州刺史,所以又稱柳柳州。唐代著名的文學家。當過監察御史、禮部員外郎等職。參與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斥外州,一直到死。有《柳河東集》。《龍城錄》,《說郛》題柳宗元作,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認為系宋人王铚偽作。姑存于此。
趙昱字仲明,與兄冕俱隱青城山后,事道士李玨。隋末,煬帝知其賢,徵召不起,督讓益州太守臧剩強起。昱至京師,煬帝縻(mí迷)以上爵,不就,獨乞為蜀太守。帝從之,拜嘉州太守。
時犍為潭中有老蛟,為害日久,截沒舟船,蜀江人患之。昱蒞政五月,有小吏告昱:會使人往青城山置藥,渡江,溺使者,沒舟航七百艘。昱大怒,率甲士千人及州屬男子萬人,夾江岸鼓噪,聲振天地。昱乃持刀沒水,頃江水盡赤,石崖半崩,吼聲如雷。昱左手執蛟首,右手持刀,奪波而出。州人頂戴,事為神明。
隋末大亂,潛以隱去,不知所終。時嘉陵漲溢,水勢洶然,蜀人思昱。頃之,見昱青霧中騎白馬,從數獵者見于波面,揚鞭而過。州人爭呼之,遂大怒。
眉山太守薦章太宗文皇帝賜封神勇大將軍,廟食灌江口,歲時民疾病,禱之無不應。上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又封顯應侯。昱斬蛟時,年二十六。玨傳仙去,封佑應保慈先生。
(選自《龍城錄》)
趙昱字仲明,和兄長趙冕一同隱居青城山之后,隨道士李玨學道。隋朝末年,隋煬帝得知他賢能,征召他做官但他不去,就責令益州太守臧剩強請他出山。趙昱來到京城,隋煬帝賜給他上等的官爵,他不接受,只要求當蜀地的太守。皇帝答應了,任命他為嘉州太守。
當時犍為縣的水潭中有一條蛟龍,長期為害,攔截并沉沒船只,蜀江的人以它為禍害。趙昱到任五個月后,有小吏稟報:派人上青城山置辦藥物,渡江時碰上了蛟龍,淹死使者,覆沒船只七百艘。趙昱大怒,率領一千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和本州一萬男子,夾江而列,發出震天價喊聲。趙昱提著刀沒入水中,一陣子以后,江水都紅了,石崖崩倒半截,江中吼聲如雷。趙昱左手握著蛟龍頭,右手拿刀,沖出波面。全州人對他頂禮膜拜,當做神明。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趙昱悄悄地隱居起來,不知最后怎樣。一時嘉陵江漲大水,水勢洶涌,蜀地的人思念起趙昱。不久,看見趙昱在青霧中騎著白馬,有幾個獵者跟隨著,出現在水面上,揚鞭而過。州里的人竟相歡呼他,他大為生氣。
眉山太守奏請太宗皇帝賜封趙昱神勇大將軍,在灌江口立廟祭祀。人有疾病,每年祭祀時向他禱告,沒有不應驗的。太上皇行幸蜀地,加封他赤城王,又封顯應侯。趙昱斬殺蛟龍時,二十六歲。傳說李玨成仙而去,被封為佑應保慈先生。
本篇塑造了一位淡于名利卻勇于拯斯民于水火的英雄形象。
作品可分四段,首先概述趙昱為官前的情況:他隱居學道,征召不起。被迫出山后,亦無意于功名利祿,只想為民眾辦些實事。中心部分記述趙昱的壯舉:犍為潭中的蛟龍,“為害日久,截沒舟船”,是蜀地的大害。在他到任五個月后,蛟龍又掀翻了派去置藥的船只和使者,趙昱大為生氣,決心斬殺蛟龍。他率領“甲士千人”和“州屬男子萬人,夾江岸鼓噪,聲震天地。”在這樣的氣氛中,趙昱“持刀沒水”。至于怎樣斬殺蛟龍,作者沒有做正面描寫,只向讀者提供了“江水盡赤,石崖半崩,吼聲如雷”的場面,人們盡可以想象那是怎樣的一場惡斗,想象趙昱是怎樣的勇武剛強!這里的描寫,不禁令人想起《世說新語·周處》一篇中周處斬蛟的故事:“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相比之下,一個夸張,一個平實;柳氏所寫確是驚心動魄的。
第三部分,作者寫了趙昱“不知所終”后的傳說。嘉陵江漲大水時人們需要他,他也曾顯現。但當人們歡呼他時,他卻“大怒”起來。這一段文字是對趙昱形象的繼續完善。他為什么在“嘉陵漲溢”時“從數獵者見于波面”?是“只緣妖霧又重來”,在捉拿興風作浪的妖孽!那么他為什么又“大怒”呢?應該說,這還是他不求頌揚,淡于功名的性格的體現。
最后部分敘述趙昱受帝王封賜的情況,雖未擺脫歷史的局限,但旨在表現人們對趙昱的崇敬,最后完成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并非多余的筆墨。
從藝術手段來講,首先一點,作者擅長于簡潔而生動的場面描寫,如:“見昱青霧中騎白馬,從數獵者見于波面,揚鞭而過”,何等勇武神威!作者的崇敬之情亦溢于言表。如本篇中趙昱斬蛟的場面,宛若電影特寫鏡頭,給人以過目難忘的深刻印象。
本篇富有浪漫色彩,柳宗元把現實與傳說融為一體,塑造了趙昱這一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實際上,作者是在永貞革新失敗以后,借民間傳說中的這樣一位人物,重申他的改革弊政,為民除害的理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