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審美分類創造·現代舞
文藝審美分類創造·現代舞
二十世紀初作為對當時正在盛行的古典浪漫派芭蕾舞形式的抗議而產生于歐美的舞蹈形式?,F代派舞蹈家們認為,芭蕾的舞步定了型,服裝使身體畸形化;芭蕾有許多洛可可的形式。芭蕾是有音樂伴奏的啞劇,有主題有情節地表現思想感情;而芭蕾的舞蹈部分是連接場面,修飾場面的裝飾,不表現人的感情,不算是舞蹈藝術。他們認為舞蹈藝術必須是用身體把人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來的藝術,反對任何刻板化的技巧規則,主張采用在自然節奏啟發下產生的自然舞蹈動作, 自由地表現思想感情和現實生活。他們認為,人類一切動作都源于一個中心,即太陽神經叢,并接受它的控制而產生肌肉松弛與緊張。因此現代派舞蹈注重肌肉訓練,要求人體肌肉自然而然地隨太陽神經叢控制而產生緊張或舒緩,構成舞蹈動作。美國舞蹈家鄧肯、德國舞蹈家拉班等人都努力研究了與古典芭蕾不同的形體表情原理,其訓練方法和編舞原則,陸續為歐美各國舞蹈藝術家采用,并加以發展和豐富,形成了許多不同風格的現代舞流派。
現代舞首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德國興起。它受到德國包浩斯美術工藝建筑研究院的影響。與表現主義繪畫、音樂有一定關系。此舞派的先行者便是拉班和他的學生維格曼。
美國現代舞的先驅者是鄧肯、丹妮斯、肖恩等。他們不象中歐正統派那樣對舞蹈進行長期研究,而是不講方法急于求成。因此產生所謂“效果派”,認為舞蹈藝術不在于技巧而在于絕對的自我表現,把主要力量用在音樂、舞臺裝置、照明、服飾等方面,場面華麗非常。
尼古拉倡導非人化的抽象舞蹈,用抽象的衣服和裝飾把身體裹起來使之物化,并用照明和音響的效果取得別具一格的效果。有的只使用舞臺裝置和音響效果,沒有舞蹈者登場表演,使觀眾大吃一驚。
韓芙莉和魏德曼在1927年從鄧肯、肖恩舞團分化出去后,創造了另一個流派,作品多屬于社會性舞劇,具有進步傾向。
格雷姆初期傾向于純粹抽象的動作設計,后期傾向于戲劇化和劇場性。題材出自于美國的民間故事和希臘神話。追求象征意味,流入神秘主義,形成逃避現實的傾向。
坎宇主張搞偶然舞蹈。從抽象派繪畫中得到啟發,不依賴傳統的故事情節人物,搞純舞蹈。主張隨機應變自選動作,布景、作曲、編舞等都各自獨立活動,不求細節。這種舞蹈只是無意義的姿勢與姿勢的組合。
五十年代出現的第一代先鋒派舞蹈,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但仍舊是一種新的抽象主義。新先鋒第二代以極左的姿態出現,舞臺上出現了身涂顏料的裸體演員,輪流向幕布沖擊的“動力派”。這種舞蹈流派與“垮掉的一代”的社會思潮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