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荒誕派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荒誕派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最初出現于法國文壇,后得以廣泛流傳的現代主義文藝流派。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精神危機的加深,人們失去“立足點”和“安全感”,在物質欲望的重壓下的“自我喪失感”,是荒誕派戲劇產生的社會原因。另外,存在主義哲學是荒誕派戲劇的思想武庫,該派的作家們認為人和世界的存在都是丑惡的,都是“毫無意義、荒誕、無用”的,人與人永遠無法溝通。這一思想滲透于荒誕派的全部作品之中。在他們看來,不合理社會的重壓,使人喪失了“自我”的存在,人變成了“非人”,成了按照“習慣”去接受痛苦和折磨的人。聲稱“人活著就是一場夢”,只是“片刻的存在”,人的一切努力也是全無意義的,最終只能以無意義的死亡為命運歸宿。所以在理論上,他們主張創作只有用只提供見證的斷片式的荒誕形象來表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性,表現人的內心感受,才能“表達一種不可表達的真實”,才能感到解脫和“凈化”的欣喜與寬慰,并揭示出人類社會中的普遍性和共同點。這就導致了荒誕派戲劇在內容上的象征性與非邏輯性。他們從“尋找自我”的這一抽象主題為起點,以荒誕離奇的形式塑造出一批在以往資本主義文藝中從未有過的卑微、骯臟、畸型、破碎的非人的人物形象;情節一反常規,過分夸張、極端怪誕,臺詞也語無倫次,或是那些如夢囈般地對白或獨白。他們力圖收到心靈上震憾觀眾的戲劇效果。
荒誕派戲劇雖然也從哲理性上表達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滿與抗議,但又因找不到正確出路及解決辦法而悲觀絕望、苦悶頹唐。該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尤奈斯庫的《禿頭歌女》、《犀?!罚惪颂氐摹兜却甓唷?,品特的《一間屋》以及阿爾比的《美國之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