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感傷主義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流派·感傷主義
亦稱“主情主義”。十八世紀后期歐洲出現的一種資產階級文藝思潮。最初發端于英國文學界,在擅長書信體小說創作的理查遜的作中品,就顯露出感傷主義的特征。該思潮的正式得名,也是因英國作家斯特恩發表了長篇小說《在法國和意大利的感傷的旅行》之故。后在法國、德國、俄國等一些歐洲國家相繼出現了感傷主義文學。
大多從屬于中、小資產階級的感傷主義作家面對資本主義工業革命開始后,社會矛盾更加復雜、尖銳的現實,深感疑慮和不滿。他們既否定貴族階級的冷酷統治及僵化的理性主義,同時也對資產階級帶給社會的貧富懸殊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畸形化提出了質疑。由于他們把人的社會關系和自然關系對立起來,認為前者損害了后者的純樸、天真,加之又看不到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前途,所以產生了強烈的感傷情緒。他們崇尚、夸大感情的作用,推崇人的自然關系的真誠合理,輕視純理性主義、古典主義,表現了新興資產階級的美學觀念。在創作實踐上,他們強調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和情感,或者刻意描述下層人物的辛酸遭遇和悲苦情緒,寄以人道主義的同情;或者從個人主義出發表達主體內心的愁悵,緬懷逝去的往昔,寄情于生存、死亡、孤寂,情調悲觀低沉。
該思潮的興起,一定程度地豐富了文藝的題材和表現方法。他們把藝術視角進一步移向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沖突,多用第一人稱的日記、自白、游記、書簡、回憶錄等形式來直接抒寫,促進了心理小說的發展。鑒于它明顯地把個人主義和較強的主觀情思、幻想等因素帶入文藝,對其后的浪漫主義運動的興起具有土壤的意義,故又被稱為“前浪漫主義”。包括法國的盧梭、德國的歌德、席勒的早期作品以及俄國的卡拉姆津、茹科夫斯基等的創作,都體現出感傷主義的美學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