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批判主義
現代西方哲學流派之一。19世紀后半期出現于德國和奧地利,創始人是馬赫和阿芬那留斯。
19世紀70年代,歐洲的德奧等原來較落后國家,資本主義也已最終確立并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馬克思主義在這些國家開始廣泛傳播。這時期,自然科學的發展正處在物理學革命前的“懷疑”和“危機”時期,傳統的對物理實在的觀念發生動搖,孔德和斯賓塞的老實證主義關于世界現實圖景的綜合哲學體系不再行時,在這種情況下,經驗批判主義產生了。由于它既保持了老實證主義的基本方向,又在新的理論形式下發展了老實證主義,因此常被人看作實證主義的第二種歷史形式或第二代實證主義。
馬赫是奧地利哲學家和物理學家,曾任布拉格大學校長兼物理學教授和維也納大學為他設立的“歸納科學的哲學”講座教授。他的哲學的核心思想——世界要素論是在《力學及其發展的歷史批判概論》(1883)中正式提出并在后來的《感覺的分析》(1886)與《認識與謬誤》(1906)中系統地作了發揮的。德國哲學家阿芬那留斯則長期在瑞士蘇黎世大學任哲學教授,他在《純粹經驗批判》(1888——1890)、《人的世界概念》(1891)等著作中提出了他的與馬赫幾乎完全一致的理論。
與老實證主義不同,經驗批判主義認為,哲學不應當追求建立體現所有各門科學的普遍結論的綜合體系,而應尋求確立科學認識的理論。但經驗批判主義把自己哲學的基本任務仍然確定為從科學中清除一切“形而上學”,并也以此自命為“科學的哲學”,這又使它保持并加強了老實證主義所堅持的拒斥“形而上學”的基本方向。
為建立科學認識的理論,經驗批判主義提出,要弄清認識與經驗的本性就應當批判地看待經驗。他們認為,經驗的內容實際是一種既非心理的又非物理的中立的東西。借助這種所謂中立要素論,他們建立起所謂經驗的一元論,想以此超越他們所謂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形而上學”的對立。他們這種一元論不過就是認定物理的東西與心理的東西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在馬赫看來,這是由于兩者都是由同類的“世界要素”即感覺構成的,物是感覺的復合;在阿芬那留斯看來,這是由于環境與自我是不可分離的“原則同格”,沒有自我,環境就不可能存在。他們還認為,認識只是適應環境的手段,所以對認識的要求應當是遵從“費力最小原則”(阿芬那留斯)和“思維經濟原則”(馬赫),科學的作用就是化費盡可能少的思維對事實作出盡可能完善的描述。
經驗批判主義在資產階級學者中很快贏得了一批追隨者,主要有彼得楚爾特、維利、卡斷坦寧、畢爾生等人。它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歐各國也曾有較廣泛的影響。它直接促進了以后的邏輯實證主義的形成,德奧等國社會民主黨以及第二國際中的修正主義分子都企圖利用它來“修正”、“補充”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社會民主黨內,波格丹諾夫、巴札羅夫等人從它出發,瘋狂地“討伐”馬克思主義,列寧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全面地批判了經驗批判主義和波格丹諾夫等人的修正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