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退于黃池使王孫茍告于周》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夫差退于黃池使王孫茍告于周
【原文】
吳王夫差既退于黃池[1],乃使王孫茍告勞于周[2],曰:“昔者楚人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吾先君闔廬不貰不忍[3],被甲帶劍,挺鈹搢鐸[4],以與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舉[5]。天舍其衷,楚師敗績,王去其國,遂至于郢[6]。王總其百執事[7],以奉其社稷之祭。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概王作亂,是以復歸于吳。今齊侯壬不鑒于楚[8],又不承共王命,以遠我一二兄弟之國。夫差不貰不忍,被甲帶劍,挺鈹搢鐸,遵汶伐博[9],簦笠相望于艾陵[10]。天舍其衷,齊師還。夫差豈敢自多,文、武實舍其衷。歸不稔于歲,余沿江溯淮,闕溝深水,出于商、魯之間,以徹于兄弟之國。夫差克有成事,敢使茍告于下執事。”周王答曰:“茍,伯父令女來,明紹享余一人,若余嘉之。昔周室逢天之降禍,遭民之不祥,余心豈忘憂恤,不唯下土之不康靖。今伯父曰:‘戮力同德。’伯父若能然,余一人兼受而介福。伯父多歷年以沒元身,伯父秉德已侈大哉!”
【注釋】
[1]黃池:指黃池盟會。黃池,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南。
[2]王孫茍:吳國大夫。
[3]闔廬:這里指吳王闔閭,春秋末期吳國君主。貰(shì):寬縱、赦免。
[4]鈹(pí):一種形如刀的兩刃劍。搢(jìn):搖動。鐸:一種大鈴,軍中用來指揮士兵,宣布命令。
[5]楚昭王: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平王之子。柏舉:古地名。位于楚國境內。
[6]郢(yǐng):楚國國都,其址在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
[7]百執事:指百官。
[8]壬(rén):這里指齊簡公(?~前481年),齊國國君,齊悼公之子,繼位前稱公子壬。公元前484至前481年在位。
[9]汶:水名,詳見前注。博:古地名。春秋齊邑。在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南。
[10]簦(dēng)笠:雨具。
【譯文】
吳王夫差從黃池盟會返回后,派遣王孫茍向周天子報功,王孫茍說:“以前,楚國人不遵守禮儀,不和我們共同給天子進貢,還疏遠我們這些同姓的諸侯國。我們的先王闔閭不想寬縱也不能容忍楚國人的這種行為,于是就披著鎧甲,佩帶長劍,而且腰間還配著一把短小的兩刃劍,搖動指揮士兵作戰的金鐸,指揮吳國的軍隊與楚昭王在中原柏舉一帶展開激戰。上天賜福給我們,讓我們大敗楚軍,楚昭王也逃離了楚國,吳軍又攻進楚國的國都。吳王闔閭集合楚國的百官,讓他們恢復對社稷的祭祀。由于他們父子,以及兄弟之間的關系不太融洽,他的弟弟夫概王又在國內作亂,所以先王才會回到吳國。如今齊簡公不吸取楚國的教訓,既不和我們共同給天子進貢,又疏遠我們這些同姓的諸侯國,所以,我夫差不想放縱容忍齊簡公的這種行為,我也披著鎧甲,佩帶長劍,而且腰間還配著一把短小的兩刃劍,搖動指揮士兵作戰的金鐸,指揮吳國的軍隊沿著汶水北上去攻打齊國的博邑,冒著大雨在艾陵與齊軍交戰。上天賜福給我們,我們打敗了齊軍,我夫差不敢自夸功勞,這都是周文王和周武王賜福給了吳國啊。回國后,我還沒等到莊稼成熟,就沿著江溯淮河而上,挖掘長溝,直抵宋國和魯國,與這些同姓諸侯國溝通。我夫差終于能成就大事,所以冒昧地派王孫茍向您的執事官稟告。”
周天子回答道:“王孫茍,吳伯父派你來,說明他要繼承先君的傳統擁戴我,我要嘉獎和勉勵他。以前周王室遭逢天降之禍,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犯上作亂而使萬民不安,我心里豈敢忘記憂患,不只是憂慮下面諸侯的不安寧啊。如今吳伯父說:‘要與我同心合力。’他如果真能這樣做,那真是我的福氣啊。希望他健康長壽,吳伯父的德行真是偉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