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
【題 解】
《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察今》。那個時代的許多思想著作都靠引喻設譬——講故事、打比方來闡述道理,它們最后大都濃縮成四個字的成語,本篇亦是如此。此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這種變化的需要。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呂不韋待《呂氏春秋》成書后,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各方人士有誰能在書上增加一個字或者減少一個字的,就賞以千金。后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為成語“一字千金”,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珠璣,不可多得。本文《刻舟求劍》就充分體現了《呂氏春秋》一書一字千金的特點。
故事中,“楚人”的行為舉止個性鮮明,他一見劍掉入水中,“遽契其舟”;船一到岸,即“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這一“契”一“求”,形象地寫出了他的急切之態和木訥愚蠢之形。而他一邊在船上做劍的落水標志時,還一邊自言自語說“是吾劍之所從墜”,又顯得那么煞有介事。這都讓人讀來如睹其人,如聞其聲,如同就在這個“可愛”的人的身邊一樣。故事還妙在文末的評點——“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一句警示,一個反問,表明態度,發人深思。
選文僅50余字,既敘述了故事,又闡明了道理。它以通俗而形象的寓言形式,生動活潑地論證了“察今”的重要性,即闡明了法令制度應該隨著客觀形勢的改變而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