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秋風蕭瑟》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燕歌行·秋風蕭瑟
曹丕
【原文】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1]。
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2]?
賤妾煢煢[3]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4],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5]。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6]。
【注釋】
[1]搖落:凋殘。鵠:天鵝。
[2]慊(qidin)慊:空虛之感。淹留:久留。
[3]煢(qióng))))煢:孤獨無依的樣子。
[4]援:執,持。清商:樂名。清商音節短促。
[5]星漢:銀河。夜未央:夜已深而未盡的時候。
[6]爾:指牽牛、織女。河梁:河上的橋。
【作者介紹】
曹丕(187-226年),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置。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于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于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去世后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謚為文皇帝,葬于首陽陵。
【賞析】
《燕歌行》一題最早為魏文帝曹丕所創,《樂府詩集》收人《相和歌辭》之《平調曲》。《樂府詩集》解題曰:“晉樂奏魏文帝《秋風》《白日》二曲,言時序迂換,行役不歸,婦人怨曠,無可訴也。”《樂府廣題》曰:“燕,地名也。言良人從役于燕,而為此曲。”東漢末年,位處北方邊關的燕地不甚太平,征戍頻仍,導致諸多父子、夫妻長期別離。因此,《燕歌行》一題所抒,多為離別之情。
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詩,敘述了一位女子對丈夫的思念。這首詩突出的特點是寫景與抒情的巧妙交融,筆致委婉,語言清麗,感情纏綿。
詩歌的開頭展示了一幅秋色圖:秋風蕭瑟,草木零落,白露為霜,候鳥南飛……這蕭條的景色牽出思婦的懷人之情,映照出她內心的寂寞;最后幾句以清冷的月色來渲染深閨的寂寞,以牽牛星與織女星的“限河梁”來表現思婦的哀怨,都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漢以來四百年間的歷史現象,同時也是他所親處的建安時期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疾苦的關心與同情。
詩歌在描述思婦的內心活動時,筆法極盡曲折之妙。很難想象如此細膩悲戚的詩作是出自帝王之手,文帝雖為男子,卻以輾轉纏綿的筆調摹景抒情,展現出女子在秋涼時節對遠在邊關的丈夫的深深的思念。
這首詩句句用韻,于平線的節奏中見搖曳之態。王夫之稱此詩“古今無兩”。此詩實為疊韻歌行之祖,對后世七言歌行的創作具有開創之功,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