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公辛與弟懷或禮于君或禮于父》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鄖公辛與弟懷或禮于君或禮于父
【原文】
吳人入楚,昭王奔鄖,鄖公之弟懷將弒王[1],鄖公辛止之。懷曰:“平王殺吾父[2],在國則君,在外則讎也。見讎弗殺,非人也。”鄖公曰:“夫事君者,不為外內行,不為豐約舉,茍君之,尊卑一也。且夫自敵以下則有讎,非是不讎。下虐上為弒,上虐下為討,而況君乎!君而討臣,何讎之為?若皆讎君,則何上下之有乎?吾先人以善事君,成名于諸侯,自斗伯比以來[3],未之失也。今爾以是殃之,不可。”懷弗聽,曰:“吾思父,不能顧矣。”鄖公以王奔隨。王歸而賞及鄖、懷,子西諫曰:“君有二臣,或可賞也,或可戮也。君王均之,群臣懼矣。”王曰:“夫子期之二子耶?吾知之矣。或禮于君,或禮于父,均之,不亦可乎!”
【注釋】
[1]鄖(yún)公:令尹子文的后代斗辛。懷:斗懷,斗辛的弟弟。
[2]平王:楚平王,楚昭王的父親。吾父:指斗辛的父親蔓成然。
[3]斗伯比:令尹子文的父親。
【譯文】
吳國軍隊攻入楚國國都,楚昭王逃奔到鄖地,鄖公的弟弟斗懷想要殺害昭王,鄖公斗辛阻止他。斗懷說:“楚平王殺了我的父親,在國都內昭王是國君,而在國都外他就是我的仇人。見到仇人不殺,那就不算是人了。”鄖公說:“事奉君王,不能因為在國都內和國都外就改變自己的行為,不能因為國君的興盛和衰亡就有不同的舉動,如果已經尊奉他為君王,那么尊卑次序就要始終如一了。況且只有來自敵人才談得上有仇,不是敵人便不記仇。自古以來,在下暴虐而殺死居于上位者稱作弒,在上暴虐而殺死居于下位者稱為討,更何況是君王呢!作為君主而討伐臣,怎么能記仇呢?如果大家都去仇恨君王,那么還有什么上下尊卑之分呢?我們的先人用善行來事奉君王,在各諸侯國都很出名,從斗伯比以來,一直沒有什么過失。現在你因為這件事而敗壞名聲,這不可以。”斗懷不聽,說:“我思念父親,不能顧及那些了。”鄖公便跟昭王一起逃亡到了隨國。昭王回國后對鄖公和斗懷都給予了賞賜,子西進諫說:“您有兩個臣子,一個應該賞他,另一個應該殺掉。君王如今同樣對待他們,恐怕群臣就會憂懼了。”昭王說:“您是指子期的兩個兒子嗎?我知道了。他們有一個對君王有禮,有一個對父親有禮,我同樣對待他們,不也是可以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