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王清慧》原文與賞析
王清慧
太液芙蓉,全不是、舊時顏色。嘗記得、承恩雨露, 玉樓金闕。名播蘭簪妃后里,暈潮蓮臉君王側。忽一聲鼙鼓揭天來,繁華歇。 龍虎散,風云滅。今古恨,憑誰說! 顧山河百二,淚盈襟血。驛館夜驚塵土夢,宮車曉轉關山月。若嫦娥于我肯相容,從圓缺。
這首詞在南宋亡國后曾傳遍大江南北,廣為人們喜愛,作者王清慧也因而受到人們的敬佩。
其實詞中只不過寫了個人今昔榮辱的對比,感嘆自己的遭遇罷了,并沒有文天祥詩詞中的豪情壯志,激昂慷慨,為什么會受到這么多人的贊賞而廣為傳頌呢?
王清慧原是南宋宮中的一位“昭儀”(女官名),宋恭帝趙隰德祐二年元軍兵臨臨安城下,二月初五日,六歲的趙隰率領大臣拜表降元,結束了偏安江南的一百四十八年歷史。元統帥伯顏將趙隰、全太后、眾妃嬪、宮女全部押解送往大都。王清慧到了燕地后,把這首詞寫在驛館墻上。
上闋劈頭就說“太液芙蓉”完全不是舊時的容顏美貌了。“太液”是漢唐兩代建章宮和大明宮中的池名,形成宮中禁苑的一部分,這里用來代稱皇宮?!败饺亍?,原是荷花的別名,古代常用來比喻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長恨歌》)。“太液芙蓉”就是宮中美貌的女官,特指作者自己。為什么“全不是舊時顏色”了呢?沒有直接說下去,埋下了伏筆。
接著是昔日尊榮的追憶: 曾記得在“玉樓金闕”中得到皇帝的恩寵,在春游晚宴時受到后妃的青睞,嬌伴君王側,名播妃嬪里,無限榮耀,不盡尊貴。
忽然一聲戰鼓驚天動地而來,這一切富麗繁華的日子一下子就完了,我的富貴榮華也成泡影。詞意急轉直下,一轉一深,與開頭相呼應,初步回答了為什么“全不是舊時顏色”的問題。
下闋承“忽一聲鼙鼓揭天來”,說元軍一來,那些龍虎似的“英雄豪杰”、叱咤風云的大臣權貴,都風流云散、灰飛煙滅。這里女詞人實際上在憤怒地指責那些奴顏屈膝、賣國投降,急于向元朝獻媚取寵,爭做新貴的文臣武將們,你們昔日的威風都到哪里去了!昔日英雄今狗熊,就是你們葬送了南宋大好山河,造成這千古遺恨。
這千古遺恨,忠奸是非,誰來評論呢?我對著這“山河百二”,卻是“淚盈襟血”?!吧胶影俣币娪凇妒酚洝じ咦姹炯o》:“秦形勝之國,帶山河之險,懸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币馑际钦f秦國形勢險要,只要兩萬人(百分之二)守御,可擋各國諸侯百萬之眾。詞人借喻南宋有長江天塹,如果有幾萬勇士防守,元軍怎能長驅直入,直搗臨安?堂堂大宋,“寧無一個是男兒”?詞人十分悲憤,作為一個女子,只能對天長號、血淚盈襟。
接著詞意再轉,轉入眼前境況。眼前南宋整個宮廷被一窩兒端向北方,宮車輾轉,塵土飛揚,明月冷照,客館凄涼,惡夢驚人,痛斷肝腸。“關山月”一詞,含意深長。漢樂府橫吹曲中有此調名,內容多為征人遠戍不歸和家人互傷離別,切合此處訣別故國之情。元兵催促南宋君臣曉夜兼程,未明即起,明月當頭,照我故國河山,亡國君臣身為囚虜押赴異域,此情此景,哀痛難言。這兩句有虛有實,寫景、敘事、抒情熔于一爐,寫得哀切深沉。
結句言自己不愿屈身事元,幻想能到廣寒宮去躲避這世間的禍亂,與嫦娥為伴,也好夜夜看到月光下的故國山河,表現了她的出世思想。當時被元人俘虜的婦女,大部分屈于淫威,成了元人的妻室,也有少數不愿的,出家為尼為道,也是難能可貴的了。
后文天祥在押解北去,路過金陵時,看到王清慧這一首四年前國亡時寫的詞,深有同感,更從“中原傳誦”著這一首詞中看到民心不死而感慨萬分。所以他覺得不應這么消極出世,而應鞠躬盡瘁,力挽狂瀾,救生民于水火之中,不成功則成仁。因而說:“惜末句少商量”。提起筆來,寫了一首《和王夫人滿江紅韻》,意猶未盡,又寫了一首《滿江紅·代王夫人作》。這首詞在對往昔繁華的無限懷戀痛惜之外,以心存魏闕、志在復國的豪邁氣概代替了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境界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