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全文與賞析
《左傳》
此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燭之武(生卒年不詳),鄭國大夫,軍事謀略家。公元前630年,秦、晉合攻鄭國,在自己的國家(鄭國)危難之際,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反顧,毅然前去與敵國交涉。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終于使秦國從鄭國退兵。
【原文】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揚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譯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國的同時又從屬于楚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yīng)了。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的國家把遠地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dāng)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對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jīng)答應(yīng)給您焦、瑕兩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何時才能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將從哪里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wèi)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編,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賞析】
《燭之武退秦師》是先秦勸諫文的代表作。勸諫是一種目的性極強的言語行為,此文中的勸諫所體現(xiàn)出的言語技巧水平之高是歷來得到承認的。燭之武作為鄭國大臣,在與秦伯的外交交涉中顯示出了非凡的言語才能,再次驗證了“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這句名言。
首先,在諸多的歷史資料中,我們知道秦伯是一個非常好面子的人,所以與他進行交鋒十分危險。燭之武在與他的交鋒中,運用了多種言語策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充分把握住了秦伯愛慕虛榮的特點,對禮貌策略的使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直接促成了勸諫的目的順利達成。在談話中,燭之武的措辭非常有禮貌,使用了“執(zhí)事”、“君”、“煩”等敬語,提到晉國的時候不直接說“晉國”而改稱為“鄰”,巧妙地說出了晉國與鄭國此消彼長的關(guān)系,“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一句中,一個“若”字試探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體現(xiàn)出了對秦王的尊重和較高的忍耐度、接受度,展現(xiàn)出了高超的外交語言技巧。
同時,在整個談話中,燭之武非常注意聽者的心理滿足,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說話,他不但主動地滿足聽話人秦伯的需求,包括物質(zhì)的和非物質(zhì)的,而且只字未直接提己方的要求愿望,而是將自己的要求巧妙地隱藏于對方的需求之下,非常自謙,努力地提高對方的地位,重視的是己方對對方的責(zé)任,“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有意識地減弱說話人對聽話人的限制,極大地維護了秦伯的面子與尊嚴,用秦國的國家利益的需求間接地否定了秦伯的意見,得出那樣做既不利于鄭也不利于秦的結(jié)論。
總體看來,燭之武能退秦師,還有多方面的原因。從此番言辭來分析,在修辭方面,他準確地把握了情境。對形勢的正確估計和對交際對象的正確把握,是敵我交涉中居于主動地位的先決條件。燭之武將三方的各自意圖和矛盾利益等復(fù)雜關(guān)系分析得明明白白,找到了有利于秦伯接受的突破點,著眼于秦國的長遠利益來展開外交攻勢。
其次,對于談判話題的選擇和構(gòu)筑也非常妥當(dāng)。燭之武將自己的直接目的捆綁在維護秦國利益的一面,找到兩國利益的交匯點。此外,燭之武還巧妙地挖掘了可資利用的各種話語資源,如越國以鄙遠,亡鄭不利于秦的“陪鄰”等地理資源,亡鄭后晉國才是最大的利益獲得者。說到秦國的強大,使秦伯在心理上占了上風(fēng),便于突破其心理防線。
整個說服秦伯的過程,燭之武采用禮貌的言辭,讓對方感覺到對他的尊重,營造了和諧的談話氣氛。另外,其言辭邏輯性非常強,用了多個復(fù)句進行推理,得出的結(jié)論非常有說服力,充分顯示了語言邏輯的巨大力量。同時,語言準確簡潔,非常個性化,入情入理,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欲進先退,消除了對方的心理戒備。燭之武通過角色換位找到了秦晉關(guān)系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理利相濟,誘發(fā)共鳴,引史為例,水到渠成。他深思熟慮,有備而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盟友的姿態(tài)迂回曲折地一步步拉近與對方的心理距離,有理有據(jù),預(yù)設(shè)情境,再進行瓦解說服,所以達到了退秦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