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李白》原文與賞析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 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 難于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 夕避長蛇,磨牙吮血, 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 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蜀道難》是以詭奇雄健聞名的一首杰作。
首先,它奇在以蜀道之艱難來比喻仕途的艱難。它通篇以極度夸張的手法描寫蜀道艱險,只出現喻體,本體隱而不現,不著一字。這就造成了對它的主題思想紛紛猜測,迄無定論的現象。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李白一生,寫了許多樂府舊題詩,在這方面成就極高。他的不少樂府名篇,都是將原有的主題思想擴大加深、提高升華,使之出現嶄新的面貌。《蜀道難》也不例外。南朝陳代陰鏗的《蜀道難》,前半篇以較多篇幅寫蜀道的艱險,后半篇結尾兩句以“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點示主題,揭示了寫這首詩的意圖是慨嘆仕途艱難的。李白正是在這一傳統寫法的基礎上再拓寬拓深而寫出這一驚世駭俗的杰作來的。
李白以大量篇幅描寫蜀道的艱險高危和氣氛的陰森恐怖是隱喻玄宗后期李林甫專權時政治的黑暗、仕途的艱險的。其中有些具體描寫簡直跟天寶六、七年之間發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桴鼓之相應,如符契之相合。以史證詩,不僅能使紛爭不定的主題思想得以確定,而且還可以由此推知此詩寫作的大致年代即在李白第二次入長安以后,并由此可以判定孟棨《本事詩》和王定保《唐摭言》所載李白天寶初年寫這首詩的說法是不可靠的。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幾句向來并無確解,也是鑒賞這首詩的難點所在。如果坐實了講,只有認為是指地方軍閥據險抗拒王命一說可通,但又不符合當時政治事實。殊不知這不過是一種比興手法,是一種喻體。明白了這一點,就可聯系當時政治現實,使這幾句的喻意豁然貫通。
以“口蜜腹劍”聞名的李林甫當上宰相后,用陰謀排擠裴耀卿、張九齡左右丞相,“公卿為戰栗”。“于是林甫進兼中書令。帝卒用其言,殺三子,天下冤之。”“又構陷韋堅、杜有鄰、裴敦復罪名,予以殺害。”李林甫“性陰密,忍誅殺,不見喜怒。而柔令,初若可親,既崖井深阻,卒不可得也,公卿不由其門而進,必被罪徙;附離者,雖小人且為引重。同時若(張)九齡、李適之皆遭逐;至楊慎矜、張瑄、盧幼臨、柳升等緣坐數百人,并相繼誅。以王鉷、吉溫、羅希奭為爪牙,數興大獄,衣冠為累息。”(以上引文俱見《新唐書·李林甫傳》)連德高望重、文名震天下的著名學者李邕都難逃其毒手,在七十歲高齡時,被李林甫派人將其活活打死。這不是“磨牙吮血, 殺人如麻”么?
天寶六年,唐玄宗下令天下有一技之長者,都到京城去赴考。結果,在李林甫的把持下, 一名都沒有錄取,李林甫還上奏表向玄宗祝賀“野無遺賢”。一場選拔人才的考試變成了一個駭人聽聞的、史無前例的政治大騙局,不知道扼殺了多少優秀人才。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元結和詩圣杜甫便是這場政治騙局的直接受害者。這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么?
總之,李林甫把持朝政以后,勢焰薰天,妒賢忌能,豢養爪牙,虐殺無辜,陰謀迭出,暗無天日。《蜀道難》中以重彩濃墨渲染的艱險高危、曲折巉巖、悲鳥號鳴、子規啼月、枯松掛壁、飛流喧嘯的蜀道陰慘環境不正是這種黑暗政治形勢的形象寫照么?這樣的惡棍把持政局,正直之士要走上仕途,當然比登天還難。李白寫《蜀道難》時,已離開長安,往返于金陵、會稽之間,因有友人欲西去長安博取功名,李白以第二次入長安的切身經歷和李林甫的所作所為告誡他:“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當時的長安,既有殺人如麻的恐怖景象,又有奢侈豪華的享樂生活,然而,“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詩人語重心長地勸友人不要因貪樂而喪生,趕快離開那個虎狼之窩吧!
詩人之所以采用隱喻手法,只出現喻體形象——蜀道的艱危陰森,不出現本體寓意——政治的黑暗恐怖,既有政治上的原因,即防止因文字而賈禍,又有藝術上的原因,即這樣寫更能充分發揮詩人豐富奇特的聯想,更能表現他那雄奇奔放、不可拘勒的浪漫主義精神。
其次,它奇在以一連串極度夸張的形象來摹寫蜀道的艱險高危、陰森可怖。李白以其恢宏雄奇的氣魄,將夸張形容、神話故事、廣譬博喻以及逼真的描繪熔于一爐,把人們帶進了一個險怪叢生而又瑰麗多姿的藝術勝境,使人們在巨大的震驚中同時獲得了莫大的藝術享受。
為了突出蜀道的長期閉塞不通,詩中竟說“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其中巨大的數字和極度的形容簡直使人瞠目結舌、驚詫莫名!接著又以五丁拽蛇、地崩山摧的神話故事來強調蜀道開辟之艱難,使之濃濃地涂上了一層神異的色彩。盡管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后,才促成“天梯石棧相鉤連”,給予人們蜀道可通的一線希望,但蜀道仍然不是坦途,而是令太陽神回車、連黃鶴都飛不過、使猿猴都發愁的畏途。經過這一系列極度夸張的比喻句的形容,蜀道的艱危更為鮮明突出。但詩人決不就此擱筆,他又選擇了蜀道中最具典型性的青泥嶺和劍閣來重點描寫。對于青泥嶺,詩中主要突出了三個方面:山路的盤旋曲折,地勢的高峻險惡,環境的陰慘可怖。山路的盤旋曲折用具體描摩的手法展示其“百步九折縈巖巒”的客觀面貌;地勢的高峻險惡通過在想象中示現的手法表現其似乎捫著參星、經過井星、仰首屏息、撫胸長嘆的主觀感受;環境的陰慘可怖則利用悲鳥號木、子規啼月、高峰連天、枯松掛壁、飛流爭喧等特有的景色來進行氣氛渲染。經過這一系列的藝術處理,青泥嶺象一座浮雕似的突現在字里行間,給人的印象歷久不滅。對于劍閣,為了突出它的崢嶸崔嵬,先引民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一夫”與“萬夫”對比,以數量上的巨大差距來強調;接著又以夸張的具體描述,揭示“所守或匪親”的嚴重后果是“磨牙吮血,殺人如麻”,以聳人聽聞的“危言”,來打動人們的視聽,從而引起人們高度的警惕,以達到預期的藝術目的。
第三,它奇在運用重復格連續三次驚呼“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以加強感情的濃度和強度,從而產生出令人神魂震驚的強大藝術效果。第一次出現在篇首,并伴以“噫吁嚱,危乎高哉”的驚呼,好比高山墜石,突如其來,在讀者高度驚愕的情緒中將其引入詩境。第二次出現在篇中,并伴以“使人聽此凋朱顏”的夸張句,好比聽曲至半,突然眾音繁會,高亢裂云,使讀者神情聳動,能更深入地領會詩中陰森可怖、艱險至極的韻味。第三次出現在篇末,并伴以“側身西望長咨嗟”的嘆辭,好比飽經滄桑的世故老人的一聲沉重嘆息,使讀者陷入沉思,從蜀道艱難的具體境界中跳出來,高屋建瓴地去把握詩篇的政治寓意,接受詩人的忠告,不再熱衷于去追逐仕宦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