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穆子聘于晉》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叔孫穆子聘于晉
【原文】
叔孫穆子聘于晉[1],晉悼公饗之[2],樂及《鹿鳴》之三[3],而后拜樂三。晉侯使行人問焉,曰:“子以君命鎮撫弊邑,不腆先君之禮[4],以辱從者,不腆之樂以節之。吾子舍其大而加禮于其細,敢問何禮也?”對曰:“寡君使豹來繼先君之好,君以諸侯之故,貺使臣以大禮[5]。夫先樂金奏《肆夏樊》《遏》《渠》[6],天子所以饗元侯也;夫歌《文王》《大明》《綿》[7],則兩君相見之樂也。皆昭令德以合好也,皆非使臣之所敢聞也。臣以為肄業及之[8],故不敢拜。今伶簫詠歌及《鹿鳴》之三,君之所以貺使臣,臣敢不拜貺。夫《鹿鳴》,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敢不拜嘉;《四牡》,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敢不拜章;《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每懷靡及,諏、謀、度、詢[9],必咨于周。’敢不拜教。臣聞之曰:‘懷和為每懷,咨才為諏,咨事為謀,咨義為度,咨親為詢,忠信為周。’君貺使臣以大禮,重之以六德,敢不再拜。”
【注釋】
[1]叔孫穆子:魯國的卿。名豹,叔孫得臣之子。
[2]晉悼公:繼晉厲公為晉國國君。饗:宴請。
[3]《鹿鳴》:《詩經·小雅》中的一篇。前三篇依次為《鹿鳴》《四牡》和《皇皇者華》。周代時用來作宴會群巨嘉賓時演奏的樂歌。
[4]行人:古官名,管朝覲聘問時的迎送賓客之禮,類似禮賓官。弊邑(bì yì):偏僻的小城。不腆:淺薄,不豐厚。
[5]貺(kuàng):贈,賜。
[6]《肆夏樊》《遏》《渠》:夏代的三首樂曲。《遏》又名《韶夏》,《渠》又名《納夏》,均已失傳。
[7]《文王》《大明》《綿》:《詩經·大雅》《文王》之前三篇的篇名。
[8]肄(yì):學習,練習。
[9]諏(zōu):征求關于祭祀、征伐或行政管理方面的意見。
【譯文】
叔孫穆子到晉國作親善訪問,晉悼公用宴樂款待他。當樂師演奏到《鹿鳴》等三曲時。穆子才起身拜謝。悼公讓禮賓官問他說:“您奉君命來敝國訪問,蔽國以先君微薄的禮儀來接待您,并以音樂為您助興。可您置重大的樂曲不顧卻為次要的樂曲拜謝,請問這是什么禮節呢?”穆子回答說:“我的國君派我來,為的是繼承先君的友好關系。貴國國君出于對諸侯國的尊重,賜我以大禮。先用金鐘演奏《肆夏樊》《遏》《渠》三首夏曲,這是天子用來宴請諸侯領袖的;然后歌唱《文王》《大明》《綿》,這三首曲子是兩國國君相見時用來助興的。這些都是彰明先王美德而以此加強友好的音樂,都不是像我這種身份的人敢聽的。我以為是樂師練習時演奏到這些曲子,所以不敢拜謝。現在樂師吹簫演唱到《鹿鳴》等三曲,這是國君賜給使臣的樂曲,我怎么敢不拜謝這個恩賜呢。其中第一首曲子《鹿鳴》,那是國君用來贊揚先君友好關系的,我豈敢不拜謝這美好的贊許;第二首曲子《四牡》,是國君用來表彰使臣的勤勉德行,我豈敢不拜謝這種表彰;第三首曲子《皇皇者華》之中,國君教導使臣說:‘每個人都懷有私心,國事將永遠不能辦成功,諏、謀、度、詢,一定要向忠誠的人咨詢。’我豈敢不拜謝這種教導呢?我聽說:‘每懷就是懷私的意思,征求關于祭祀、征伐等事務叫諏;咨問解決困難的方法叫謀;咨問相關禮義叫度;咨問親戚狀況的叫詢;向忠信的人咨問叫周。’貴國國君賜我以大禮,又教導我這六德,我豈敢不再三拜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