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老子·大成若缺章(原第四十五章)》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老子·大成若缺章(原第四十五章)》原文鑒賞
大成若缺①,其用不弊②;大盈若沖③,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④,大辯若訥⑤。躁勝寒⑥,靜勝熱。靜為天下正⑦。
【注釋】 ①大成:完滿的東西。 ②弊:竭。 ③盈:實。沖:空虛。 ④拙:笨。 ⑤訥:語言遲鈍,沒口才。 ⑥躁:躁動。 ⑦正:楷模。
【今譯】 最圓滿的東西好似有所欠缺,其作用是不會枯竭的;最充盈的東西好似虛空一樣,其作用才會不窮;最正直的好似彎曲,最精巧的看起來粗笨,最雄辯的訥口少言。躁動驅(qū)寒冷,清靜克暑熱。清靜才是天下的楷模。
【集評】 明·徐學(xué)謨《老子解》:“惟 ‘躁勝寒,靜勝熱,二句……乃旁論之語,借之以形容無為者之能勝有為,而指清靜為正,天下之本?!?/p>
清·成克鞏《御定道德經(jīng)注》:“此章言虛靜之妙?!?/p>
【總案】 完滿的事物不在于其外表的精美。而在于其應(yīng)變無窮,作用無限,大大巧善辯之人不在于其外表顯露,而在于內(nèi)在生命的深厚蘊涵。這正是老子所要求的真正的合乎大道的人格。從此可見老子所要棄絕的圣、智、巧,不過是一般的假圣、假智和小巧,而對真正的“大直”、“大巧”、“大辯”是充分肯定的。
老子是主清靜無為的,所以把“清靜”視為天下楷模,但老子又認為躁動可以驅(qū)逐寒冷,由此可見,老子主張“清靜”也不是絕對的。只不過以“清靜無為”為主,在必要之時還是主張“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