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樵方伯餞予蘭州藩廨之若己有園,次韻奉謝·林則徐
林則徐
我無長策靖蠻氛, 愧說樓船練水軍。
聞道狼貪今漸戢, 須防吞食念猶紛。
白頭合對天山雪, 赤手誰摩嶺海云?
多謝新詩勝珠玉, 難禁傷別杜司勛。
林則徐(1785—1850),福建侯官(今閩侯)人。清代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歷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道光十八年(1838)任欽差大臣赴廣州查禁鴉片,次年到任,嚴令英、美商船繳出鴉片二萬余箱,在虎門當眾銷毀,并積極倡辦義勇,整頓海防。道光二十年(1840)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他在廣大人民的支持下,屢次擊敗英國侵略軍的進攻。由于清政府屈服求和,他反而受到革職處分,并被充軍新疆伊犁。后又起用為陜西巡撫,升云貴總督。道光三十年(1850)卒于潮州。
道光二十二年(1842)九月,林則徐充軍伊犁,途經蘭州,甘肅布政使程德潤曾設宴餞別并贈詩。此詩是詩人酬答之作,它抒發了詩人對革職充軍的怨憤和憂慮時局與不忘抗敵的情懷。
詩題中,程玉樵即程德潤,字玉樵,湖北天門人。時任甘肅布政使。方伯,清代對布政使(專管一省的財賦和民政)之稱。藩廨,即布政使衙門。布政使也稱藩司或藩臺,故稱其門為藩廨。若己有閣,即甘肅布政使衙門的后園,有林泉之勝,經程德潤修理,名為若己有園。次韻,依照別人所作詩中的原韻及其用韻次序作詩叫“次韻”,也叫“步韻”。此詩是根據程德潤贈詩的原韻和用韻次序所作。
首聯是說,我沒有良策消滅英國侵略軍,更有愧于說樓船練水軍的事。詩人既非是“無長策靖蠻氛”,更非是“愧說”“練水軍”,禁煙運動之所以失敗,完全是由于投降派的破壞和清政府最高統治者的腐敗無能。這聯是詩人對于抗擊英國侵略未能獲勝而吐露的內疚之情,其間委婉地宣泄了對投降派從中作梗和當局者對自己的革職充軍的處分表現的怨憤。“樓船練水軍”,原是漢武帝修昆明池,制樓船,練習水戰事。林則徐在廣州時,曾積極整頓水師,并組織沿海漁民,教他們駕駛火船的方法,故云。“愧說”二字,透露了詩人有報國之心而無效國之時的怨恨和悲傷。
頷聯,詩人提醒人們對英國侵略者要嚴加提防。“狼貪”是指象狼一樣貪得無厭的英國侵略者。“戢”,止。這年七月中清政府同英國政府簽訂《南京條約》,英國的武裝侵略活動表面上暫時停止。詩人九月充軍,處于如此窘迫的逆境,首先惦念著的是國家的安危,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
頸聯是說:自己年老無用,應該充軍到新疆去,但誰能擔負起抵抗侵略的重任呢?這里隱含著對投降派的不滿和自己內心的不平,而措辭卻很婉轉。“摩”,進迫,這里作掃蕩解。“嶺海云”,比喻英國在廣東發動的侵略戰爭。“嶺海”,指廣東、廣西一帶。廣東、廣西北倚五嶺,南臨南海,故稱嶺海。
末聯,出句是對程德潤贈詩的稱贊,對句是說彼此就要分別,禁不住要產生悲傷離別之情。杜司勛,即唐代詩人杜牧。杜牧曾任司勛員外郎,世稱杜司勛。李商隱在《杜司勛》詩中說:“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唯有杜司勛。”詩人在肅殺深秋之時與友人分手遠赴伊犁,可謂是“傷秋復傷別”,悲上加悲,內心更充滿了凄涼悲憤之情。
此詩語言質樸,用典也很自然、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