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金山寺回文體·蘇軾》原文與賞析
蘇軾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晴。遙望四邊云接水,碧峰千點數(shù)鷗輕。
回文體詩利用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的特點,巧妙地組合成句,順讀、倒讀均能成文,并且依然要求平仄調協(xié),粘對合律,偶對精工,韻腳妥溜。弄得不好,就會捉襟見肘,顧此失彼,甚至徒具形式,不顧內容,變成文字游戲。因此,非有極大的才華和細磨功夫,是不易措手的。
蘇軾這首回文詩是一首內容與形式具佳的優(yōu)秀作品。此詩生動逼真地描寫了金山寺外早晨和夜晚優(yōu)美的景色,順讀、倒讀意境與韻味均有些不同,實際上可以當作兩首詩來鑒賞。
金山位于今江蘇鎮(zhèn)江市區(qū)西北,唐宋時原屹立于長江中,唐張祜《詠金山》詩云:“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金山寺,始建于東晉,原名澤心寺,唐代因開山得金,改名為金山寺。金山寺的建筑。傍山而造,富有獨特風格,亭臺樓閣,層層相接,殿宇廳堂,幢幢相銜,構成丹碧輝映,絢麗精巧的古建筑群,故有金山“寺里山”之稱。王安石《游金山寺》詩云:“數(shù)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忽見鳥飛平地起,始驚身在半空中。”但由于金山位處長江下游,江中泥沙淤積,于清道光年間,金山開始與南岸相接,現(xiàn)在已成內陸山。當時的景色有的如今已經(jīng)看不到了,幸賴唐宋詩文, 尚可略見一斑。
先照順讀的次序來鑒賞。首聯(lián)寫金山寺外的江浪和漁舟。因為在夜晚,所以是“暗浪”。海潮隨著暗浪,浪隨潮漲,潮托浪高,象雪山一樣傾塌下來,洶涌澎湃,砰訇鏜韃,有聲有色。而遠處江浦,有三五條漁舟,在明月下垂釣,這境界又是何等的幽靜美麗!這是金山寺外的江上遠景。頷聯(lián)轉入對金山寺門口近景的描繪。有一條小橋正對著金山寺門,其間有狹小的松徑將橋與寺溝通。小徑兩邊,蒼松垂蔭,溶溶的月光斑斑駁駁地灑落在這條小徑上,何等幽雅!而正當山寺門檻處,有一眼石泉,清波粼粼,何等可愛!頸聯(lián)寫一夜過去,江天破曉時的景象:江岸上綠樹成行,迢迢不斷;江面上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映得晴空靄靄朝霞更加鮮紅活亮,預示著又一個大好晴天的到來。尾聯(lián)寫詩人放目遙望所見情景:因為金山寺是島中之寺,所以能看到四面云水相連、江天一色的遼闊景象。遠處是碧峰千點,近處是數(shù)鷗輕翔。白色的江鷗是主體,碧色的遠峰是背景,這是一幅色彩多么鮮明和諧的江天飛鷗圖啊!
如果順讀是從月夜景象寫到江天破曉景色的話,那么倒讀恰恰相反,是從黎明之景寫到夜晚之景。而順讀是夜景與晝景各占四句,銖兩悉稱;倒讀則晝景占六句、夜景僅占兩句, 主次分明。倒讀則詩句如下:
輕鷗數(shù)點千峰碧,水接云邊四望遙。晴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首聯(lián)寫黎明時站在金山寺上遙望江天的景象。幾只鷗鳥在遠處江面上輕靈地翱翔,因為距離很遠,看上去僅是“輕鷗數(shù)點”而已;而“千峰碧”則是作為更遠的背景襯托著整個畫面。水與云在更為遙遠的天邊似乎連接在一起,詩人身處島寺,四望江天開闊,多么令人心曠神怡!頷聯(lián)寫海霞與江樹這兩種典型的景物。所謂“海霞”者,是由于金山地處長江下游,距海不遠,海霞也就是江霞。但為了與下句“江樹”組成對偶,故稱“海霞”。仰望晴空,朝霞一片鮮紅;俯看江堤,叢樹一片碧綠。這色彩的對比,又是多么強烈!頸聯(lián)寫寺門前的近景:清澈的泉水在石泉中緩緩流淌,泉眼正當著山寺的門檻;兩旁長滿蒼松的小徑,遠遠望去,象是用松枝扎成的一座別致的山門,透過這座山門,可以看到金山寺正對著一條小橋。這是多美的景色啊!以上三聯(lián),寫完白天的景色,尾聯(lián)轉入夜景。一輪明月,當空朗照,幾艘釣魚的小舟,星星點點地散落在江面上,燈火閃爍,顯得漁浦異常遙遠。而這時候,金山附近的江面上,已在暗暗漲潮,浪趁潮勢,掀起傾山雪浪,金山寺的四周,形成一片轟響!
由于組織的巧妙,這首詩順讀、倒讀都極自然通暢,音韻和諧,意境優(yōu)美,是回文詩中的佼佼者,值得我們反復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