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夜女歌(二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七日夜女歌(二首)
無名氏
【原文】
其一
三春怨離泣,九秋欣期歌[1]。
駕鸞行日時,月明濟長河[2]。
其二
長河起秋云,漢[3]渚風涼發。
含欣出霄路[4],可笑向明月。
【注釋】
[1]三春、九秋:形容時間非常漫長。期:會面之期。
[2]駕鸞(luán):織女駕鸞在天空中飛行。長河:銀河。
[3]漢:云漢,指銀河。
[4]霄路:指云路。
【作者介紹】
此詩作者不詳。
【賞析】
牛郎織女,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不少民歌以此為題材,借以抒發男女相思之情。本組詩比所有以織女為描寫對象的詩歌都要精細,敘述了織女同牛郎相會的全過程。
第一首是寫已到相會之期。春季三個月故稱三春,秋季九十日故稱九秋。織女由于長年離別,所以就是在大好春光之時也要哭泣,而七月七日即可與牛郎相會,所以在秋天到來時才歡欣歌唱。“駕鸞行日時”,織女星白日駕車遠行;“月明濟長河”,等到今日夜晚便可渡過銀河和牛郎相會了。
第二首寫織女急不可耐的等待。“長河起秋云,漢渚風涼發。”長河和漢渚,都是指天上的銀河。渚:河邊。起秋云、風涼發,指天色漸晚。在這時,織女“含欣出霄路,可笑向明月”。霄路,云霄上的路。可笑,同宜笑,指笑得很美。天色漸晚,織女急不可耐地走出云端,欣喜地望著明月東升,等待會面時刻的到來。
本組詩篇幅較大,共九首。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其主要特點在于以織女之情為中心展開描寫,詩在離亂情緒中給人以清晰的層次,達到情亂而章法不亂的效果。詩中還有許多成功的細節刻畫,將織女的形象生動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可謂傳神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