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澗
【題 解】
這是一首山水詩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外。詩人在描繪澗邊幽草、深樹黃鸝這一春色的同時,還極力渲染了春潮雨急的景象,抒發(fā)自己身處官位自愧無能、無所作為的無奈的處境和憂傷的心情。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是韋應物最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里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jīng)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同樣是看風景,詩人有不凡的感覺和發(fā)現(xiàn)。
詩的前兩句,詩人表示在春天繁榮的景物中,只憐愛澗邊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樹叢中傳來黃鶯動聽的鳴聲,詩人卻似乎不以為意。后兩句寫晚雨野渡所見,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無行人,也許船夫已歸家歇息,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形象生動、細致地捕捉住了景物特點。前后兩句詩人都用了對比的手法,并用“獨憐”、“急”、“橫”這樣主觀感受的字眼加以強調(diào),應當說有引人思索的用意。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仕途無所作為,猶如水急舟橫。春游西澗,晚雨野渡,看似一幅沒有主人公的山水畫,但詩人的靈魂卻無處不在。全詩以情寫景,借景抒情。澗邊自甘寂寞的幽草、深樹,自得其樂的黃鸝,急水中的橫舟,將作者恬淡的胸襟、憂傷的情懷,自然地流露出來,沒有一處不寓有作者的寄托。這與詩人的處境和心情是分不開的。
全詩風格恬淡高遠,尤其是結句,給人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因此成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