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原文與賞析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安史之亂(755)發生以后,杜甫顛沛流離,到處奔波。直到七五九年的歲末,才流浪到四川成都,在西郊外的浣花溪住下來。第二年春天,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塊荒地,斬茅伐草,先開辟了一塊畝把大的地方,在一棵相傳已有二百年年齡的高大楠樹下建筑起一座并不十分堅固的茅屋,這就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圣地——“成都草堂”。
杜甫經營這座草堂,頗不容易,一切費用和建筑材料,都靠朋友和親戚幫忙接濟,他自己也費盡了心血。經過兩三個月的辛苦經營,草堂終于建成了,詩人結束了十載長安、隨人俯仰、四年流浪、備嘗辛酸的生活,在這里得到了一個暫時棲身的處所。但是,到了八月,狂暴的秋風又把他好不容易辛苦經營起來的茅屋刮破了。屋漏床濕,徹夜難眠,詩人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詩人也不是只想到自己的痛苦而忘了別人,而是推己及人, 由自己的屋破受凍推想到天下無屋可住的窮苦人,甚至說,只要他們都有屋可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何等深厚的情意,又是何等偉大的胸襟!難怪此詩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傳誦不衰。
全詩可分四段。
第一段描寫狂風破屋的情景。
八月的秋季,剛剛還是秋高氣爽的晴天,突然間狂風怒吼,把我屋上多層茅草一起卷走了。茅草飛過江去,灑落在對岸江邊的郊野里,飛得高的掛結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落到池塘里,隨著水渦打著轉兒,終于沉了下去。
浦起龍說:“起五句完題,筆如飄風之來,疾卷了當。”(《讀杜心解》卷二之二)的確,這首詩一開頭,就緊扣題目,采取單刀直入的手法來寫。八月的秋季,氣候變幻莫測。剛剛還是秋高氣爽,頃刻之間,狂風怒號,肆意逞虐,把詩人屋上幾層厚厚的茅草都刮得飛上了天。狂暴的秋風,來勢迅猛,銳不可當;這中間隱含著詩人驚慌的情狀,無可奈何的心緒。接著,具體描寫狂風卷走茅草的情景。“茅飛渡江灑江郊”,既生動地寫出茅草被刮得到處都是,簡直一塌糊涂,不可收拾;又形象地寫出風勢之猛,風力之強。“高者”“下者”二句,細致地寫出有的茅草高高地掛在樹梢上,有的茅草則又低低地飄落到池塘里,以顯示出詩人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得來不易的茅草被糟踏,真是痛惜至極!
這一段緊扣“狂風卷茅”來做足文章:茅灑江郊,引出了第二段的抱茅入竹;茅飛屋破,又引出了第三段的屋漏難眠;茅飛屋漏受凍,又引出末段推己及人的述懷。前一段引出后三段,第一段有總攝全篇的作用。
第二段描寫頑童抱走茅草的情景。
南村里許多頑童欺侮我年老沒力氣,當面何忍心做盜賊,公開地抱著我的茅草竄進竹林中去。我唇焦口干喊不動,只好回家扶著拐杖長長地嘆著氣。
正當詩人無比痛惜、萬分焦灼之際,南村那些頑童偏又欺侮詩人年老力衰,行走不便,不僅不來幫忙收拾,反而忍心當面搶劫,公然抱著茅草大搖大擺地人竹林去,詩人喊得唇干舌噪,也毫無用處,實在再也喊不動了,只好回家來扶著拐杖長長地嘆氣。過去,對這一段有兩種誤解。有人認為窮孩子能抱走幾根茅草,又何必罵他們“盜賊”;既然對窮孩子缺乏同情心,篇末“大庇寒士”的話不過是一些大話空言而已。有人認為頑童固然可惡,但在他們頑皮、幼稚的神情中也確有可愛的地方,詩人并不是真的在譴責他們,只是表現一種幽默感罷了。我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不符合詩中所描寫的實際,因而都是不正確的。
被風卷走的茅草拾回來還可蓋屋,現在被頑童抱走,就無法蓋屋了,這說明詩人太貧困了。窘迫之狀,活現紙上,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們試想一下,當有人遭難的時候,你不僅不去搭救他,幫他的忙,反而趁火打劫,這是一種多么惡劣的行為,又是一種多么敗壞的社會風氣!詩人正是通過對南村群童公然搶拾茅草的行為的描寫,把批判的矛頭直指那種可惡的社會風氣,慨嘆世風日下,道德淪喪。杜甫在一首《又呈吳郎》的詩中,曾勸告他的親戚吳郎不要禁止一位“無食無兒”的貧苦婦人去撲打堂前的棗子,表現了對貧苦人民深厚的同情心,他又何至于獨獨吝惜這一點點被風刮走的茅草呢?詩人這樣寫是為了表現他對自己苦心經營的草堂被狂風刮破以后的極端痛苦煩躁的心情。在十分苦惱的時候,不僅沒有人來幫他的忙,反而出現了趁火打劫的行為,他怎能不發出沉重的嘆息呢?
第三段描寫屋破漏雨,詩人徹夜難眠的情景。
頃刻之間風停下來,天上烏云如墨,秋季的天空變得陰沉沉的,已經臨近黃昏黑夜。布被用了多年冷得象塊鐵板,孩子睡態不好把被里子都蹬得破裂了。床頭屋頂漏雨,家里簡直沒有一塊干松的地方,雨點兒還象麻線似的不得斷絕。自從戰亂以來就很少睡個安穩覺,這漫漫長夜,到處濕糟糟的,叫我怎能挨到天亮!
這一段寫不久風止了,云層變得墨黑,天色陰沉沉的,逐漸昏暗下來,眼看一場秋雨將要來臨,詩人內心十分沉重郁悶,而又無可奈何。用過多年的布被,硬板板的,冰冷如鐵,毫無暖意,再加上孩子睡覺不老實,蹬腿舞臂的,把被子弄得破破爛爛。這使詩人心情更加難堪。何況茅屋又被秋風刮破,床上漏得沒有一塊干的地方,雨腳毫不間斷,象麻線一般。自從安史之亂發生以來,杜甫憂國憂民,嘆老嗟困,就很少睡眠;如今濕糟糟,夜漫漫,詩人何以為懷,怎能挨到天亮啊!
這一段由風停寫到雨起,由雨起寫到屋漏,由屋漏寫到徹夜不寐,并帶出平時由于家愁國恨、經常痛苦失眠的情景。情節一環緊扣一環,感情一層深似一層,十分生動形象地將詩人自從離亂以來,“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宿江邊閣》)的長期憂國憂民的痛苦心情刻劃得淋漓盡致。
詩寫到這里,從狂風卷走屋上茅草,到頑童公然抱茅入竹,再到屋漏徹夜不寐, 已將“茅屋為秋風所破”的全過程敘寫完畢,詩人難堪的心情也達到了頂點。在這一幅形象畫面的基礎上再來抒懷述志,不僅顯得具體真切,深摯感人,而且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顯得十分自然。
第四段敘說詩人的愿望和理想。
怎樣才能得到高樓大廈千萬間,庇護普天下貧寒的人使他們喜笑顏開,風吹不動,雨潑不進,安穩如山?啊啊,什么時候眼前能突然出現這樣的房子,即使獨獨我的草屋破了凍死也心甘!
詩人心胸博大,推己及人, 由自己屋破受凍的難堪境遇推想到天下寒士的貧苦生活。然而上面對于自己的貧困和痛苦已經說得很充分了,不必再順著這個路子繼續說天下寒士的貧困和痛苦了,于是詩人掉轉筆來,正面抒寫自己的美好愿望:怎么才能有高樓大廈千萬間,讓天下的寒士們都住進去,皆大歡喜,風吹不動,雨潑不進,安如泰山呢?這是詩人的茅屋被秋風刮破以后挨凍受罪、長夜不眠的結果。“民為邦本”的儒家積極思想,廣泛深厚的社會閱歷,安史之亂以來的特殊生活經驗,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等等,使杜甫的思想達到了舍己為人、至死不悔的崇高境界,終于唱出了濟世救人的時代最高音。
這首詩在藝術上極富特色。首先,材料典型,構思獨特。詩人要表達的是濟世救人的偉大情懷,然而如果赤裸裸地表達這一情懷,往往會產生抽象枯燥、單薄無力的弊病。現在詩人選取了自己的茅屋為秋風所刮破、造成屋漏而徹夜不寐的典型事件,先以此來具體描繪自己極端難堪的心境,再從這難堪的心境中引出平生的夙愿,從而無比鮮明而具體地抒發出濟世救人的偉大情懷,深刻地體現了主題思想。反過來,這個深刻的主題思想,又極大地豐富了“茅屋為秋風所破”這個因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偶然的個別事件的社會意義。有了“這一個”,雖然具備了形象性和個性,但還不是典型;必須在“這一個”中體現出廣闊的社會意義來,然后才是典型的真正完成,杜甫這首杰作中所體現出來的藝術經驗,值得我們深思。
其次,詩人采取了歌行體,句子長短錯綜,參差歷落,更便于他抒發強烈而復雜的感情。前三段除了“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一句為九字句以延宕語氣表示詩人無可奈何的心情外,其余都是整齊的七字句,在簡潔的敘述中,把茅屋為秋風所破的過程一環緊扣一環地敘完,把詩人極其難堪的心情一層深似一層地托出,顯得整飭而有層次感。最后一段是感情的高潮部分,共用三個九字長句,中間還插入表示強烈感嘆的兩字短句,以節奏音節的疾徐長短來配合感情的跌宕起伏,內容與形式完全一致,運用得非常成功。
再次,語言樸素、準確、形象、生動,如描寫茅草被風刮得高掛在樹梢上晃蕩,用“掛罥”二字;描寫茅草被風吹到池塘中旋轉,用“飄轉”二字,都極其精確。“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和“嬌兒惡臥踏里裂”的描繪,十分傳神。“布衾似鐵”“雨腳如麻”的比喻,多么貼切。“八月秋高風怒號”、“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形容,又是何等生動形象。 一些極樸素、極普通的字眼,到了杜甫的筆下,都產生了神奇的力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這是杜甫以他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刻苦錘煉的結果。
最后,這首詩能依情用韻,做到情韻一致。第一段選用平聲“肴”韻,聲音宏遠,并且句句押,以顯示秋風怒號,茅草飄逸的情狀。第二、三兩段選用入聲“職”、“屑”二韻,聲音短促急驟,也是押的密韻(十三句共押了十次韻),以便于模寫詩人焦灼、難堪的心緒。第四段前三句用平聲“刪”韻,以適應無限向往的感情;后兩句又轉用入聲“沃”韻,以表示舍己救人、至死不悔的決心。杜甫自敘,他常常“新詩改罷自長吟”,之所以如此苦吟,當然也包括要達到依情用韻、情韻一致的目的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