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辛棄疾》原文與賞析
辛棄疾
遣興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 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這又是一首醉中露傻的妙品。讀了它,我們不僅聞到了一陣陣美酒的芳香,而且感到了一股股逗人的傻氣。
詞的上片寫醉意醉言,下片寫醉態(tài)醉行,通篇圍繞“醉”字做文章?!白砝锴邑潥g笑,要愁那得工夫”,這是寫醉意。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可是一直不受重用。一一八二年始,他不得不閑居上饒農(nóng)村,一住就是二十年。他的報國壯志無法實現(xiàn),心情十分苦悶,只能借酒澆愁,每每在酣醉中求得一時歡樂,故言“醉里且貪歡笑”。“且貪歡笑”一語,包含了一言難盡的愁悶,流露了無數(shù)不得已而為之的痛苦。如果說,首句尚無多少醉意,那么,次句就醉意十足了。在詩人來說,閑居飲酒,寂寞無聊,有的是時間,可是,他卻說出了與實情不一致的醉話:“要愁那得工夫”,可見醉意很濃了。酒瓶一打開,詩人就急于將自己的心靈浸入酒杯之中去避愁,不想再留出時間讓憂愁來糾纏和折磨自己,這正反襯了詩人憂愁之深。醉漢免不了說醉話,出狂言?!敖鼇硎加X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便是詩人醉后的狂語。《孟子》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對古書不能盡信,也不可不信;但詩人于此卻一古腦兒加以否定說:近來才知道古人的書是不能相信的,凡是你相信了的地方,沒有一處不是錯的。詩人竟說出如此不合道理的狂話,看來真是醉得厲害了。然而,讀者千萬不可誤會:這并非詩人真的對古書采取了一種虛無主義的錯誤觀點,而是他不滿現(xiàn)實的思想流露——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所謂是非曲直,無所謂善惡邪正,用古書上講的道理去衡量,一件也對不上號。因此,“信著全無是處”,是狂話,也是反話,是詩人醉中吐出的憤激之辭。
讀到詞的下片,我們更感到詩人已經(jīng)沉入醉鄉(xiāng)了。一個醉倒于松樹之下的老人,竟把松樹當作朋友,與之對話,與之交流感情,這豈止是現(xiàn)出了一副可掬的醉態(tài)?簡直是露出了令人發(fā)噱的傻相。一個“問”字,立刻將松樹人格化,溝通了人與樹之間感情聯(lián)系的渠道;同時,也噴發(fā)出因醉而產(chǎn)生的傻氣。“問”,是主體(詩人)向客體(松)傳達意向;“疑”字的使用,則引出了客體意向向主體的回流,使松樹更具人格特點,并通過“扶”字表現(xiàn)松樹對詩人的關心和愛護,二者便發(fā)生了感情的交流。但是,這一切并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詩人醉眼中的幻覺,因此,“松動要來扶”實際表現(xiàn)的是詩人的醉態(tài)??墒?,詩人竟把幻覺當成了真實,出于“醉人不肯認醉”的好強心理,又做出了傻事:“以手推松曰去”——推開好心好意來攙扶他的松樹,叫它走開。詩人于下片用“昨夜”開頭,說明這一切令人好笑的事情都是發(fā)生在昨天晚上;但詩人一夜過后仍然如此陶醉,如此津津樂道。不但反映了詩人的宿酲未解,而且強化了詩人的“醉里貪歡”,極好地照應了作品的開頭。詩人抗金救國的壯志不能受到別人的理解,閑居中只得醉臥松下,與松為友,這就更加深沉地抒發(fā)了詩人內(nèi)心的愁悶和寂寞。由此可見,詞的下片寫自己的醉態(tài),決非閑筆,而是與上片意脈相通,是對作品主題更深入的開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