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今·杜光庭》原文與賞析
杜光庭
古
今
感事
傷心
驚得喪
嘆浮沉
風驅寒暑
川注光陰
始街朱顏麗
俄悲白發侵
嗟四豪之不返
痛七貴以難尋
夸父興懷于落照
田文起怨于鳴琴
雁足凄涼兮傳恨緒
鳳臺寂寞兮有遺音
朔漠幽囚兮天長地久
瀟湘隔別兮水闊煙深
誰能絕圣韜賢餐芝餌術
誰能含光遁世煉石燒金
君不見屈大夫紉蘭而發諫
君不見賈太傅忌鵬而愁吟
君不見四皓避秦峨峨戀商嶺
杜光庭的這首寶塔詩, 由一字句遞增至十五字句,可算得上是古今最長的一首寶塔詩了。
根據內容,全詩可分三段:一至五字十句為第一段;六至十二字十四句為第二段; 十三至十五字六句為第三段。
第一段慨嘆時光流駛,朱顏難駐。詩題為《懷古今》,詩歌即切題而起,從古今的對比中感到驚心動魄的是時不我待,頃刻之間朱顏變白發。這是人人都會碰到的矛盾,也是人人難以徹底解決的矛盾,又是人人必須解決的矛盾。這一段雖無具體內容,只是籠統地、概括地提出一個人生的大問題,但也頗能聳動視聽。
第二段列舉古代許多著名人物,說明真正要做到絕圣韜賢、含光遁世是不大可能的。“四豪”指戰國時豪門四公子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他們當時食客盈門,豪縱俠義,盛極一時,可是如今卻嗟其不返了;“七貴”是指西漢時七個把持政權的外戚,呂、霍、上官、趙、丁、傅、王,曾經煊赫一時,勢焰熏天,可是如今也無影無蹤了。以上這些人物屬于富貴顯赫一類,詩人嘆其富貴不永,含有較深的譏諷意味。接著,“夸父興懷”、“田文起怨”、“雁足凄涼”(蘇武)、“鳳臺寂寞”(簫史、弄玉)、“朔漠幽囚”(李陵)、“瀟湘隔別”(娥皇、女英)則屬于哀怨遺恨一類,詩人嘆其雖經悠悠歷史長河,但遺恨綿綿不盡,含有較濃的同情意味。而屈原死諫,賈誼愁吟,則屬于懷才不遇、忠君報國一類,詩人嘆其報國無路,含有憤慨不平的意味。而商山四皓,雖避秦不仕,顯得很清高,但終于沒能逃脫漢高祖的籠絡,當了太子的輔佐;至于疏廣、疏受叔侄,一為太博,一為少傅,已享盡了榮華富貴,至年老方辭官歸家,也并非淡于功名利祿的真隱士。詩人嘆其并非絕圣韜賢、含光遁世的高士,含有恨鐵不成鋼的意味。這一段中,“誰能絕圣韜賢餐芝餌術,誰能含光遁世煉石燒金”二句是綱,說明古往今來,真正棄絕功名富貴愿當真隱士、真道士的人簡直沒有。而詩人自己到了晚年,則棄絕了功名富貴,隱居于青城山白云溪, 自稱東瀛子。因而這一段描寫,正是詩人世界觀的自然流露。這一段在寫法上頗多變化。有的點名,有的不點名;有的直斥,有的隱批;有的用描述句,筆底傳情,如“傳恨緒”、“有遺音”、“天長地久”、“水闊煙深”;有的用排比句,意藏言外,如四個“君不見”。
第三段詩人直接發議論, 抒感慨, 提出要“用虛無為師范”, “保道德為規箴”。詩人反對冒進貪名, 因為緊跟在冒進貪名后面的是踐危途與傾轍。在封建社會中,伴君如伴虎,今日為官為宰,焉知明日不為囚為虜?這是詩人的經驗之談。這樣,他就必然反對蘇秦、張儀之流為了個人的功名,不擇手段,今日主張合縱,明日又可主張連橫的政客行為! 詩人也反對怙權恃寵, 這種人自私自利, 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只追求虛榮,不顧一切嚴重后果。這樣,他也就必然要反對為我的楊朱, 反對不看形勢蠻干的墨翟。這一段議論是全從古今無數實際事例和人物遭遇的對比中得出來的,所以比較深刻,能夠深化本詩的主題, 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寶塔詩形式較為怪異,要求從一字句逐步遞增為十五字句,弄得不好,便易變成文字游戲,生拼硬湊,辭不達意,堆砌典故,以至割裂詞語等毛病均會產生。但此詩文理清順,前后連貫自然,語句通暢而對稱,一韻到底,韻律和諧,在寶塔詩中,是較為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