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中秋》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水調歌頭·中秋
蘇軾
【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1]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2]。
我欲乘風歸去[3],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4]。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5]。
【注釋】
[1]把:端著。
[2]何年:哪一年,指作者忘記了時間。
[3]乘風歸去:暗含忘掉一切的意思。
[4]綺(qǐ)戶:雕花的門窗。無眠:指不能入睡的人。
[5]嬋娟:指代月色。
【作者】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蘇軾是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均取得突出的成就。他不僅是當時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也是宋代豪放詞風的開創者。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賞析】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各地為官。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弟弟蘇轍分別之后,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一名篇。整首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靈魂載體,卻時時刻刻切合人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詞的上片以反問的語氣出現,筆力高妙。詞的破題便將屈原《天問》和李白《把酒問月》的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明月何時,把酒問天,個中自有一股怫郁不平之氣。“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天上宮闕本是虛無縹緲之物,在東坡筆下則若有其事,今夕何年,其中無限感慨,將東坡出世入世,仕隱抉擇上的自我徘徊或無奈的心態表達得淋漓盡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在這里東坡將關于月亮的傳說——“廣寒清虛之府”——形象化,塵世多污塵,難尋清靜地,雖然東坡想要以出世之心脫離煩囂,而入世之情依然熾熱,東坡是矛盾的,正是這種矛盾的沖撞才將詞的感情表達一步步推向高潮。“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瓊樓玉宇雖好,尚有高處畏寒之感,明月之下,大醉而舞,此情此景,恐怕這人間與天上別無二致。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下片在上片寫景的基礎上,化寫實為寫意,以景物入情思。下片起首三句看起來是在寫月光照人,孤寂無眠,實際上是將感情的抒發愈轉愈下,“自成妙諦”。明月千里,昆玉兩處,月既照人之無眠,又照無眠之人,二意兼之,頓挫流麗。“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東坡明里寫惱恨月之照人,實則說月缺為有恨,月圓應無恨,尚使人圓月缺,自當無恨;月圓人分,圓月有恨矣。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上句已說人事,此句更將人事步步深入,以“別時圓”起興。人之悲歡離合較之月的圓缺陰晴本無差別,千古如斯,萬古如斯,原本讓人感到悲傷之際,突然掉轉筆鋒,將情感的成分抹殺,而將理智的認識發揚開來,怨愁一轉而為曠達。“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句由上文的曠達更轉入一種超脫之中。東坡在此向所有的親友尤其是自己的弟弟子由發出了真摯的祝福和安慰,在此明月夜,鄉心處處同。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的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把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這首詞仿佛是詞人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人生的意義,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它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一種美的享受。南宋學者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