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原文與賞析
《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這是《古詩十九首》中一首寫游子思念故鄉和親人的詩。《古詩十九首》系漢代無名氏作品,原非一人所作,因其各篇風格相近,梁代蕭統便把它們合在一起,收入《文選》,冠以此名,后人遂沿用至今。
從感情脈絡上來看,這首詩可分為三個層次。詩歌本來要抒發的是游子的憂傷情懷,可是,一開始卻以“芙蓉”、“蘭澤”和“芳草”這類美好的事物,描繪和渲染了一種明快的情調和熱烈的氣氛,以此為詩歌的末尾寫游子的愁情怨緒形成反襯,為感情的跌宕變化蓄勢。“芙蓉”具有形態美和色彩美,可以給讀者以視覺的美感;“蘭澤”和“芳草”具有芳香美,可以給讀者以嗅覺的美感。然而,這些還只是構成明快情調和造成熱烈氣氛的靜態事物。“涉”字和“采”字的使用,使靜態畫面出現了動態特征,于是,主人公——游子——便融入了畫中。他足涉江水,手采芙蓉,眼觀蘭澤中飄香的芳草,心中該是多么高興!他要把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奉獻給自己的親人。其真摯之情,熱烈之態,都飽含在人物輕松愉快的行動之中;幾樣美好的靜態事物, 正是由人物的行動而貫串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而美好的畫面。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這是游子感情發展的第二個層次。一句自問,使感情驟然一頓, 由喜悅轉入悵惘:鮮花就捧在自己的胸前, 而收花人卻在遙遠的故鄉!這一頓,既是游子感情變化的轉折點,也是感情進一步延宕的起始點。回頭遙望親人所在的故鄉,只見天際無涯,道路悠長,不但贈送鮮花的心愿無法實現,而且相見的希望也極為渺茫。這樣,游子的感情便由悵惘而逐步向憂傷演化了。
第三層是“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的結句。這一結句, 由開頭的明快而跌入陰沉, 由開頭的歡樂而跌入憂傷, 由開頭輕松的動作而跌入默默的幽思,感情大起大落,結得特別深沉;這一結句,既以“同心”照應第一層所表達的真摯情感,又以“離居”照應第二層所敘述的客觀事實;既以“憂傷”與開頭歡快熱烈的情緒作反照,又以“終老”與中間“長路漫浩浩”的思緒相接續,結得特別完滿。至此,一位長期遠游在外的游子思念故鄉和親人的惓惓情懷,便袒露在讀者面前了,我們不得不佩服詩人深厚的藝術表現功力。
這首《涉江采芙蓉》,同《古詩十幾首》中的其它作品一樣,思想情緒比較低沉,但藝術成就極高。它融情入景,映襯烘托,溫麗清新,自然貼切,富有“風”“騷”意味,是一首藝術上高度成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