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漢樂府民歌》原文與賞析
漢樂府民歌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 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 , 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 淚落沾我衣。
這首詩敘述一個老兵回家后的所見、所感,寫出了戰亂給人帶來的災難,控訴了封建統治者釀就的罪惡。
詩一開始以概述起篇,“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巧用數字對比,有力地表現了主題。按照漢代的制度,服兵役的年齡是從二十歲起至五十六歲止。三十六年期間本來也算是長的了。可是這個老兵卻在軍中整整干了六十五個年頭。這六十五年中,他是如何翻山越嶺、渡河涉水,怎樣受饑挨渴、經風淋雨,以及在刀光劍影中如何出生入死的, 一概略去。這一方面提示了六十五年這么長的時間,讀者完全可以想象到他不平常的經歷,另一方面本篇重點在于寫“歸”,前面的生活也是可略的。
“道逢鄉里人: ‘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退伍老兵在路上遇見家鄉人,急切地問“家中還有誰”,他覺得經過了長期離亂,在外所見,“十室無一完”,那么自己家中不知還有什么人; 自己在外六十五年了,同輩人就是不經戰亂,也所剩無幾了,自然關心著家中還有什么人的問題。六十五年中與家中音訊斷絕,家人的生死存亡一概不知,現在要到家了,當然急于了解情況。對方的回答并沒有切緊他的問題,而說“遙看是君家”,“家”還在,“人”已亡,自可意會。他遙望只見松柏成蔭,荒墳累累,家園荒廢,家人不存。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是近見所得。由“遙看”使他更急于了解具體情況,趕到近前一看,只見兔子從狗洞里進去,野雞自屋梁上飛出。庭院中生長著野麥,井欄邊生著野菜。野兔代替了家犬,野雞代替了燕子,谷和葵都是“旅”,外面流播來的。這里長期沒人住,成了一片荒園。老兵滿懷希望奔回家鄉,總以為家中還有些幸存者,甚至還憧憬著家人團聚歡慶,如今見到這番景象,其心情慘傷自可想見。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老兵只有收些野谷、野菜做飯菜,飯菜熟了沒有一個人來陪吃,家人都死光了。自己是這場災難中的幸存者,可幸存并不幸福。自己年老力衰,巴望回家有所依靠,現在一無所望,怎不叫他悲愴欲絕!
這首詩寫征夫怨,以表現社會的腐敗,民不聊生,可是,未著一怨字,而怨情強烈,不言而喻。《詩經》中《豳風·東山》也是寫征夫回家時的悲苦心情,那是想象家園荒蕪,甚至想到妻子盼望他歸來,而這首詩卻直接寫回到家后的見聞,以荒園廢地的實景,擊破了征夫的幻想,使他陷入絕望的境地。這個老兵自己一生的經歷, 一家的遭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多災多難的現實。這種寫法,為后世杜甫寫《三吏》、《三別》等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