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無本師歸范陽·韓愈》原文與賞析
韓愈
無本于為文, 身大不及膽。吾嘗示之難,勇往無不敢。蛟龍弄角牙,造次欲手攬。眾鬼囚大幽,下覷襲玄窞。天陽照四海,注視首不顉。鯨鵬相摩窣, 兩舉快一啖。夫豈能必然, 固已謝黯黮。狂詞肆滂葩,低昂見舒慘。奸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風蟬碎錦纈,綠池披菡萏。芝英擢荒蓁,孤翮起連菼。
家住幽都遠,未識氣先感。來尋吾何能,無殊嗜昌歜。始見洛陽春,桃枝綴紅糝。遂來長安里, 時卦轉習坎。
老懶無斗心,久不事鉛槧。欲以金帛酬,舉室常顑頷。念當委我去,雪霜刻以憯。獰飆攪空衢,天地與頓撼。勉率吐歌詩,尉女別后覽。
本詩所送無本師,便是中唐著名詩人賈島。賈島年輕時當和尚,法名無本。他跟韓愈、孟郊交情很深厚,并跟隨韓愈學詩。后來韓愈勸他還俗,舉進士。賈島寫詩非常刻苦,是唐代著名的苦吟詩人。曾有“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戲贈友人》)和“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送無可上人》自注)的詩句,自道其創作的甘苦。著名的“推敲”故事也出自賈島,于此可見賈島是把詩歌創作當作十分重要的大事來抓的。
韓愈這首詩,全面地評述了賈島的詩歌風格特征和創作態度,并敘述了他與賈島結識的過程,以及他跟賈島的深厚情誼 。
第一段寫賈島的詩膽和詩風。首敘無本詩膽極大。詩人說,無本師寫作詩文時,身體還不及膽大;我曾經告訴他,寫作詩文很難,他卻勇往直前,沒有哪一種境界不敢去試一下的。韓愈不說賈島膽大包天或膽大包身,而反過來說“身大不及膽”,真是善于翻用,怪語驚人。次敘無本的險怪詩風。詩人說,無本敢于去撥弄蛟龍的角和牙,魯莽地竟然想要用手去攬取。他敢于把許多鬼怪囚禁在大幽之門,他敢于窺探和襲人黑暗的洞穴之中。驕陽光照四海,他敢于直瞪著眼注視它而不低頭。他象鯨魚一樣猝然出穴, 象大鵬一樣飛摩蒼天,又象這兩種龐然大物一樣痛快地大吃一頓。難道會必然達到這種境界嗎?不,這是因為他已擺脫了暗昧不明的狀態。這樣,他寫出來的詩句便狂放、雄肆、滂沛、鮮艷,高昂、低沉、舒暢、凄慘,變化多端。這十二句一氣貫注,用了眾多極其夸張的比喻,光怪陸離的形象,來模擬形容賈島險怪的詩境和詩風,極為生動傳神。清代查慎行評為:“取象之奇,押韻之確, 自當只立千載。”末敘無本的平淡詩風。詩人說,奸窮怪變達到了極詣,往往反而趨向于平淡了。這兩句評語極其精彩,是韓愈從切身創作經驗中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這也就是后來蘇東坡所說的“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意思。這體現了藝術的辯證法。接著四句,以形象的畫面來描述賈島詩的平淡境界:蟬翼紋如錦纈,遭風則碎,更覺色采之斑爛,這是比喻賈島有的詩是靠雕琢而成的;荷花在綠池中生長,清新而自然,這是比喻賈島有的詩是“天然去雕飾”的;賈島的詩又好象是荒榛叢中擢起的芝英,從叢葦雜生的平蕪中飛起的孤雁,大有矯矯者在。總之,韓愈這一段評論賈島詩歌風格的話,是極其精當的。程學恂《韓詩臆說》評論道:“自蘇子瞻有郊寒島瘦之謔,嚴滄浪有蟲吟草間之誚,世上寡識之流,遂奉為典要,幾薄二子不值一錢,宜乎風雅之衰,靡靡日下也。試看韓、歐集中推崇二子者何如?豈其識見反出蘇、嚴下耶?”
第二段敘述詩人跟無本結識的過程。詩人說,無本家住在遙遠的燕都,我們還未相識心氣就互相感應了,無本遠遠地來尋我我有何能,只不過象孔子跟著文王食昌蒲一樣虛慕其名罷了。我們最早識面是元和六年春天在洛陽,那時桃樹枝頭綴滿了紅花。后來我住在長安里他又來找我,跟洛陽見面相隔十一個月了。這一段敘述非常親切,已充分預示了他們之間友誼之深厚。賈島《攜新文見張籍韓愈途中成詩》更證實了這一點,賈島說:“青竹未生翼,一步萬里道。”“安得西北風,身愿變蓬草。”可見一個急于求師,一個謙于授業,二人的關系確是非同尋常。
第三段寫詩人自己處境不妙,無力幫助賈島,實感歉疚,只好以詩相送。詩人說,我年紀漸大,懶惰而沒有上進心,好久沒有寫作詩文了。要想拿金帛贈送無本吧,而自己全家還常常忍受著饑貧。想起無本將要離我而去,好象霜雪起來時一樣感到慘然。狂風攪擾著天衢,天地也頓時搖動起來。我勉強寫成了這首詩歌,來安慰你別后的情懷,使你別后能經常瀏覽。這一段以氣候變化模擬設想跟無本別后的心境,異常生動傳神,充分顯示了古人交道之醇真。
這雖然是一首送別詩,但重點在評述賈島詩歌的風格,實際上乃是一篇衡文之作,是應屬于詩論的范圍的。既是詩論,往往極易寫得抽象、平板。這篇詩論,不僅識見高超,充分肯定了賈島詩的特點、優點,而且寫得詭奇而含有至理,新穎而并不生僻。在語言風格上,拗折生硬而很有味。究其原因,在于詩中所用比喻,雖奇雖怪,無一不是與賈島詩風合拍的;詩中所用詞語,雖新雖艷,也無一是故弄玄虛的。讀這樣的詩論,不僅能增長我們文學史方面的知識,還是很好的一種審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