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杜牧》原文與賞析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這首詩抒寫詩人與一位歌妓的別情是新穎別致的。戀人離別本自難舍,又因各種原因后會難期,此時的戀情別意,是難以用語言來寬慰和表達的。“多情卻似總無情”,就是別筵上這種無語悵飲情境的描寫。無情本和多情相反,經詩人用“似”字連結起來,以無情來反襯了多情,更顯得情深意切。這樣寫比之正面描寫,感情要深沉、強烈得多,可說是此處“無情”勝“多情”了。“總”字又把這種情境作了概括、強調,更見突出。作者善于體察和表現內心的深微,令人嘆服。第二句順承上句也寫內心的感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說是無情,明明是有情的。平日的歌笑歡樂,此時都難尋覓了。凝重凄切的氣氛,本可用笑聲來沖淡一下,但是此刻想笑也笑不成。著一“唯”字,更把當時悵惘無緒的心情活脫逼真地重現出來。句中的平常字眼卻觸及感情深處,表情達意精切雋永。上兩句從神態和感覺寫離緒,三、四句轉為借物喻情。蠟燭照明,燭芯燃燒,燭油流淌,都是平常的景物。可在詩人眼中,它卻象坐在一旁的有心人,被這凄然傷別的場面感動得熱淚洋溢。燭淚句把這對離人的別情,表現得格外鮮明。“到天明”,既是時間長,又見別情深。這結句宕出一筆,有如用鏡照人,神情俱真,妙在作者不是讓它機械地重現,而是賦予人的感情,使全詩情韻深婉,意境凄美,余味無窮。
這首小詩言短意長,含蘊深微,特別是構思造句都有獨到之處。前人說杜牧“喜琢制奇語”,這首詩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他自己也說:“苦心為詩,本求高絕。”可見這種藝術魅力是刻意追求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