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雍《桂山詩》寫景抒情詩詞賞析
桂山詩
桂山何奇哉,峰巒起平地。
星羅數百里,像物非一類。
列柱擎空高,圍屏障天翠。
尖分筆格巧(2),稜削劍峰利(3)。
海螺爭獻新(4),玉筍并呈瑞(5)。
重巖垂萬象,深洞容百騎。
河變梁猶存(6),關陡門末閟(7)。
還多怪異狀,物類無可譬。
石罅瀉寒泉(8),清響更幽致。
丹青筆雖妙(9),圖畫良不易(10)。
想當開闢時,清濁各奠位(11)。
精華妙凝結,旁礴隱深粹(12)。
洪水滔天流,壅土日消墜(13)。
巋然不可動,參雜如布置。
儒先歷覽多(14),載籍有題識(15)。
仙都雁蕩景(16),角勝湏在次(17)。
始知寰中山,奇絶更無二。
所惜在荒遠,世人少瞻視。
我慚本書生,承乏當閫寄(18)。
提兵靖百越(19),黽勉幸成事(20)。
性愛山水游,羈絆弗能遂(21)。
故茲佳勝境,六載始一至。
駭目驚心神,欲去還默記。
豈徒玩物理(22),亦欲長仁智(23)。
況逢休明時(24),德化廣漸被(25)。
九州安耕鑿(26),四海息烽燧(27)。
乘閑此游觀,冠蓋總賢使(28)。
相與片時樂,感激知所自。
走筆題新詩,磨崖刻深字。
非追浯溪頌(29),聊補桂林志。
詩詞類別:寫景抒情
來源:《粵西詩載》
相關作品:十二月二十有三日發梧州之潯,與二三同事小酌書感
(1)桂山:即廣西桂林疊綵山,俗名北山,又名風洞山,越王山。位于灕江之濱。
(2)筆格:即筆架。
(3)稜削:將物體削出棱角來,此狀山峰峻峭尖削。
(4)海螺:喻山形似螺者。
(5)玉筍:喻石柱。瑞:吉祥。
(6)梁:橋。
(7)閟(bì閉):關閉。
(8)石罅(xià下):石縫。
(9)丹青:丹砂和青護兩種可作顏料的礦物,此指繪畫。
(10)良:確實,實在。
(11)奠位:定位置。
(12)旁礴:即磅礴。粹:精華。
(13)壅土:堆積的泥土。
(14)儒先:先儒,前輩的讀書人。
(15)載籍:書籍。
(16)仙都:山名,即縉云山,在浙江省縉云縣。道家傳說黃帝曾在此煉丹。雁蕩:山名,在浙江省樂清縣東,盤曲數百里,有峰百余,谷十、洞八,巖三十。絶頂有湖,常年不涸,春歸之雁常留宿其間,故名雁蕩。
(17)角勝:比美,比較風景之優美。
(18)承乏:意謂正逢官員缺乏,因此讓自己去擔任某職。這是一種謙詞。閫(kǔn捆)寄:指將軍權委與武將。
(19)“提兵”句:幃雍從明憲宗成化元年至三年(一四六五——一四五七),曾率十六萬大軍分五路圍剿、鎮壓廣西大藤峽農民起義。
(20)黽(mǐn敏)勉:勉力。
(21)羈(ji基)絆:猶言束縛,牽制。
(22)物理:事物的道理。
(23)仁智:《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24)休明:美好,清明。古時常用作頌揚封建統治之辭。
(25)德化:仁德和教化。被:覆蓋。
(26)耕鑿:耕田與鑿井。
(27)烽燧(sùi碎):烽火,指戰爭。
(28)冠蓋:官吏的帽子和車蓋,代指官吏。總:繫于,在……統領之下。
(29)浯溪頌:浯溪,水名。在湖南省祁陽縣西南,北入湘水。唐元結愛其勝異,遂家浯溪。筑“峿臺”,作臺銘,刻于臺之后;又筑“ 囗(廣+吾)亭”,作亭銘及溪銘,刻于東崖石上。
韓雍
韓雍(公元一四二二——一四七八),字永熙,明代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英宗正統進士,授御史,巡按江西,天順中歷兵部右侍郎。時廣西瑤壯人民據大藤峽(在今桂平縣城西北約六十里)起義,憲宗成化元年至三年(公元一四六五——一四六七),雍以左僉都御史統兵十六萬進圍,殺掠義民數萬,并斷峽之大藤。后曾提督兩廣軍務。官終右都御史,致仕卒。武宗時追謚襄毅。有《襄毅文集》。
朝代:明代
籍貫:江蘇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