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李白》原文與賞析
李白
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云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 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陰精此淪惑, 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朗月行”是樂府古題。這首詩借古題詠月,表現了詩人對明月的深厚情感。
前八句寫兒時對月亮的幼稚認識。由于小時候不理解月亮到底是什么,因此,就把它叫作白色的玉盤,有時則又懷疑是不是瑤臺仙境的明鏡忽然飛到青云頂上去了。把月亮叫作盤子也好,叫作鏡子也好,都反映了兒童的一派稚氣,一片天真。以上這四句是從對月亮的直感上寫的。下面四句再從有關月亮的傳說上去寫。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月亮初升時,人們可以看到仙人向下伸出的兩只腳;隨著月亮漸升漸明,人們才看到月中仙人和一叢叢的桂樹。幼時還聽到這樣的傳說,月亮里面有一只可愛的小白兔,它每天都在不停地搗藥,但不知搗出這許多藥來,到底送給誰吃?仙人,桂樹,小白兔……多么動人的傳說!聽了這些動人的傳說,幼小的心靈里將會涌現出多少美好的遐想!孩子們愛聽這些傳說,相信這些傳說,又一次反映了兒童的一派稚氣,一片天真。
以上八句,盡管寫的是兒童時代的情景,但詩人回憶得如此美好,敘述得如此娓娓動聽,不但表現了對童年生活的懷念,而且反映了對明月的一腔深情。他愛明月,尤其愛留在兒時記憶中的明月——象玉盤,象明鏡,仙人安座,桂樹團團,白兔搗藥的那種明月。這種深情,把詩人帶回到了童年時代,使他陶醉,使他歡樂。此時此刻,我們從詩人那張愉悅沉思的面龐上,依稀看到了另一張稚態可掬、天真可愛的面容,這就是詩人在這一特定情境中顯露出來的童心、稚氣和癡情。
然而,這一切畢竟都是美好的過去。眼前明月,卻已成了另一副模樣——后八句便寫月蝕發生后的情景。由于蟾蜍的吞食,本來明晃晃的月亮已經殘缺不全了。過去, 十日高照,人和天都處于災難之中,所幸有后羿射去九烏(即九個太陽),人和天都免除了災難;而今月亮遭難了,又有誰來拯救呢?“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月亮在劫難中失去光彩,越去越遠,那里還能再讓人觀賞啊!看到這一情景,詩人不禁憂愁滿懷,心肝齊摧:“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至此,兒時月亮之圓與此時月亮之缺形成了鮮明的比較,詩人此刻的憂愁與兒時的歡樂也形成了鮮明的反照。由此也可以發現,詩歌前八句對皎皎明月的謳歌,正是為了在后八句更深沉地表達面對殘月所產生的憂愁。但不論是謳歌,還是憂愁,都反映了詩人對明月所懷有的特殊感情,這是貫穿全詩的一條感情線索。此外,一次月蝕竟讓詩人如此憂愁,其感情之天真,也會使人想起其幼時的稚氣,免不了會發出會心的一笑。
詩人愛明月,決非偶然。這不僅是因為他作為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對明月星漢有著特殊的興趣,而且他是一位有著偉大抱負的詩人,在理想不能實現時,他要借助于明月寄托自己的情懷。從他的《月下獨酌》、《把酒問月》等許多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明月就是他的朋友。在《把酒問月》中,他發出過這樣的呆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并且表示:“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在《月下獨酌》中,他又作出過這樣的醉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并且表示:要同明月“永結無情游(即永結忘卻世情之游),相期邈云漢(即相約在遙遠的天河仙境中相會)”。由此可見,詩人對明月的一腔深情和癡情,正反映了他“獨酌無相親”的孤寂處境和苦悶心情,表達了他不甘寂寞和不愿沉淪的內心情懷,流露了他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對權貴的極端蔑視。在《古朗月行》中,他圍繞明月所表現出來的稚態和傻氣,面對殘月所表現出來的憂愁和天真,都是深深植根于這一思想基礎之上的。以前,評論者對這首詩歌的寓意猜測頗多,但都不甚了然。其實,它的本意即在于此,無須轉彎抹角地去作太多的索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