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怨·沈如筠》原文與賞析
沈如筠
雁盡書難寄, 愁多夢不成。
愿隨孤月影, 流照伏波營。
沈如筠,句容(今江蘇句容)人,玄宗時曾為橫陽主簿。《全唐詩》錄存其詩四首。這首思婦詩,可謂善于運古,又善于訴情。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雁盡”,表時已入冬,朔雁南飛已盡,同時又切“書難寄”。古人有鴻雁傳書之說,漢代蘇武曾將書信系雁足傳至南方。丈夫遠戍邊陲,本就令人生愁,欲寄家書無由達,更增愁苦,此為下句“愁多夢不成”作墊。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但思多不成眠,也就難以入夢。人不能相見,希望夢中可以相會,連做夢也不成,又增一層愁緒。由“夢”,引出下文的“月”。夢不成,只得對月傷懷,這才興起“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的遐想。“伏波”,西漢武帝以路博德為伏波將軍,擊南越。東漢馬援亦為之。唐代天寶中討南詔,故用“伏波”故事。不能靠鴻雁傳書,于是寄希望于月影。
沈如筠這首絕句,和沈佺期《雜詩》中的“可憐閨里月, 長照漢家營”,都是寫閨中婦女的想望之詞,詞意也近似,但因從“雁盡”、“夢不成”導出,加之“流照” 一詞用得活脫富生氣,所以更為誠摯動人。它的借月寫情,較張九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又善描內心活動,與李白“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