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壞不加罪》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鞍壞不加罪
【原典】
裴行儉嘗賜馬及珍鞍①,令吏私馳馬,馬蹶(jué)②鞍壞,懼而逃。行儉招還,云:“不加罪。”
【注釋】
①裴行儉(619~682):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隋將裴仁基之子,唐高宗時名臣。此事詳見《新唐書·裴行儉傳》。珍鞍:珍貴的馬鞍。②蹶(jué):跌倒。
【譯文】
裴行儉曾經得到皇帝賞賜的寶馬和珍貴的馬鞍,一名小官偷偷地騎他的馬,馬跑得很快跌倒了,毀壞了馬鞍,小官嚇得逃跑了。裴行儉派人將他找回來,說:“不會加以懲處。”
【延伸閱讀】
大罪尚能偷生,小過可以致命,碰到昏暗的官吏,類似的事情是很容易發生的,小過難逃干系的事情,也是尋常得見的。在中國這個深受儒家文化浸潤的國度,由血緣親疏的家庭倫常而外化到國家天下,其間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情。中國自古就不缺少法,但人們對人情往往不吝贊辭,重人情的儒家多為人所褒揚,而守規矩的法家則常遭人唾棄。在當時的文化氛圍中,對個體過錯的處置,或大或小,或寬或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官吏的主觀情感,喜、怒、哀、樂,往往一念之間改變人的生死。賢德的官員通常多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酷吏則多會深文周納,制造事端。前者見出仁厚,后者顯露私心。所以歷代的老百姓都期盼“青天大老爺”,大體也是上述的心理使然。中國古代因小事而喪命的,最典型的莫過于《十五貫》,因一點小錢而致多人喪命。故事雖然多重巧合,但其主旨不過是要世人明白,小錯也是可以鑄成大恨的。當然故事中這個意外損壞馬鞍的小吏還是十分幸運的,因為他的領導恰好是一位賢達長者。裴行儉是唐代難得的賢臣良將,他見識極廣,度量極大,也是儒家的忠實信徒。史書稱,“行儉幼引蔭補弘文生。貞觀中,舉明經,調左屯衛倉曹參軍”。在小吏損壞將軍的珍貴馬鞍后,他擔心獲罪而選擇了逃亡,這背后當然有小百姓一貫的懼官心理,但殊不知,天地之大又哪里有他的藏身之處呢?幸運的是,他的長官饒恕了他,裴行儉也因此獲得了后人寬宏大量的贊譽。古代小人物的命運,完全系于長官的一念之間!悲耶?喜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