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楓橋[1]夜泊
張繼
【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2],
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釋】
[1]楓橋:是江蘇蘇州西部的一座橋。
[2]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蘇州西部楓橋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詩僧寒山曾住于此而得名。
【作者】
張繼(?~約779年),字懿孫,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年間進士,歷官洪州鹽鐵判官、檢校祠部員外郎等職務。張繼為人極富氣節,不事權貴,早年曾作有《感懷》一詩,詩中寫道:“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他的詩作大多反映詩人關心兵亂后的人民的生計,詩風爽利而激越,和他超脫的思想是一致的。
【賞析】
《楓橋夜泊》是一首著名的絕句。詩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邊靜夜的景致,抒發了作者的羈旅愁懷。詩的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就營造出了一個凄冷孤寂的秋夜的慘淡景象。詩人身處孤舟,夜幕已經降下,忽然耳邊響起了一陣烏鴉的啼叫聲,這宿巢的烏鴉不知是受了什么驚嚇,突然叫了起來,一下子打破了夜的沉寂。寒霜已經降下,寒氣陣陣襲人。這樣的景象和突如其來的聲響,使得整個環境越發顯得空曠、凄涼和悲楚。
接下來,“江楓漁火對愁眠”,詩人將目光從遠處漸漸收回,自己也回到船艙里,試圖進入夢鄉,卻無法入眠,這是為什么呢?面對江邊鮮紅的楓葉,江上星星點點的漁火,這漁火、江楓構成了一幅絕佳的秋景圖。無奈詩人的心緒不佳,對此美景卻無心消受,在詩人的心中油然而生了另一番滋味,楓葉成了秋重霜濃的一種象征,而漁火星星點點,閃爍不定,透露出的卻是漁家冷落孤寂、漂泊不定的生活實際。“悲哉,秋之為氣也”,面對此景此情,詩人的情緒一下子壞到了極點,在船艙中黯然神傷,更不要說安眠了。“對愁眠”三個字將詩人所處之地、所對之景而產生的滿腹惆悵,準確地表達了出來,真可謂灑脫自然,不事雕琢。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剛才那種似乎已經凝固了的孤苦寂寞的環境一下子被打破了。原本身處極度枯寂靜謐的環境中的愁苦難眠的詩人,將這遠處來的夜半鐘聲聽得非常清晰。尤其是這個“到”字,說明了這鐘聲是從遠處的寒山寺徐徐傳來的,詩人聽得是那么的專注。這鐘聲一下子敲在詩人的心坎上,無形中將詩人的孤寂推到了極致,將整首詩所營造的感情氛圍也推到了高潮。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古寺、鐘聲等眾多獨特的景色,都毫無痕跡地融入了個人感情中,而詩人的感情也在隨著景物的推移轉變不斷變化,使得詩的感染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此詩將蕭疏凄清的風景與詩人的羈旅之愁打成一片,畫出了一幅靜夜臥對江楓漁火、臥聽鐘聲的旅居圖。在詩中,張繼精確而細膩地寫出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有景,有情,有聲,有色,使人從有限的畫面中獲得了悠長的韻味和無窮的美感。這首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所以任何人讀這首詩都不難成誦,并且愈是反復吟詠,便愈感到它蘊涵豐厚、詩意濃郁。在這首詩里,形象、色彩、音響的交織融會,以及它們在交織融會中的遠近、明暗、位置、層次,都是那么巧妙和諧。這些都要和夜泊的旅人的心情融為一體,不能顯出割裂的痕跡,還必須符合格律詩的安排和規范。詩人運用高度的藝術手法來渲染表現,使《楓橋夜泊》成為名作,實屬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