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月記文言文翻譯注釋 觀月記文言文賞析
文言文
月極明于中秋,觀中秋之月,臨水勝;臨水之觀,宜獨往;獨往之地,去人遠者又勝也。然中秋多無月,城郭宮室,安得皆臨水?蓋有之矣,若夫遠去人跡,則必空曠幽絕之地。誠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獨行以夜而之空曠幽絕,蘄頃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歟 ?
蓋余以八月之望過洞庭,天無纖云,月白如晝。沙當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環之水,近者猶數百里。余系船其下,盡卻童隸而登焉。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閬風、瑤臺、廣寒之宮,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耳。蓋中秋之月,臨水之觀,獨往而遠人,于是為備。書以為金沙堆觀月記。
翻譯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觀賞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觀優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觀賞,最好是獨自一人前往。而獨自前往的地方,又以離人遠的地方最好。然而,中秋大多數時候又沒有月亮。況且城郭宮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澤呢?假如有這樣的地方,要么是人跡罕至,要么是空曠幽靜的少有之處。果真有喜歡獵奇的人士,誰又能在黑夜中獨行而到達這樣地方以求得一時的快樂呢?我現在在金沙灘游玩,這里不正符合賞月的四個條件(即中秋月,臨水,寧靜,遠離世俗)嗎?
我大約在8月15日去看過洞庭,天上沒有一點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晝。金沙灘正好位于洞庭湖內,整個沙洲青草蔥蘢,高有十仞,四面綠水環繞,最近的陸地離這里也有幾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邊,系在沙洲下面,讓書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見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黃,和月光爭輝;這時候,湖面猶如玉盤,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積的黃金,光芒四射。微風吹過,頓感一陣涼意,似覺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沒有曾經親身到達那里,應該也不過如此而已吧。看樣子賞月之至,中秋,臨水,獨往,去人遠,在這里全都完備了啊!特寫此文以記述金沙堆觀月情景。
注釋
[1]金沙堆:在洞庭湖與青草湖之間,是由湖沙堆積而成的小島。
[2]臨水勝:靠近水的地方景觀優美。
[3]觀:觀賞。
[4]宜:適宜,應當。
[5]去:距離。
[6]蓋:句首語氣詞,表示假設,推測。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宮室。
[7]若夫……則……:“如果不是……那么……”。或者“要么……要么……”。
[8]誠:果真。
[9]獨行以夜:在黑夜中獨行;“以”:于。之:去。
[10]蘄(qí):通“祈”,求。
[11]玩:欣賞。
[12]“其具”句:大概具備了這四個好的條件吧?其:語氣詞,大概。四美:指上文所說賞月最理想的四個條件:中秋月,臨水之觀,獨往,去人遠。
[13]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歷每月十五日。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東北。
[14]天無纖(xiān)云:天空沒有一絲云彩。
[15]沙:指金沙堆。當……之中:處在……之間。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16]“四環”二句:謂金沙堆四周環繞的水域,距離近的都還有幾百里寬。
[17]盡卻:全部褪去。卻,退。童隸:書童仆役。
[18]正黃:純黃,指沒有雜色。
[19]與月相奪:和月光爭輝。
[20]激射:噴射。
[21]目眩(xuàn):眼花。
[22]閬(làng)風:傳說是仙界昆侖山所謂“三山”之一。瑤臺:傳說在昆侖山上,以五色玉為臺基。廣寒宮:即月宮。
[23]身:親自。
[24]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25]于是:在這里。備:齊全,完備。
賞析
《觀月記》表達作者中秋時節望金沙堆觀月情景的悠閑和快樂。金沙堆由沙積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與月光爭輝,黃金般的積沙與白玉盤似的湖水“光采激射”,作者用語言文字描繪出一幅光、色可見的圖畫。這是本文在景物描寫方面的特點。文中提出觀月“四美”之說,表現了作者的審美趣味,其中“獨往”、“去人遠”云云,與作者罷官后的心情也不無關系。這篇短文有議論、敘述,有描寫、抒情,意到筆隨,揮灑自如地運用多樣化的寫作手法,令人目不暇接,同時與蘇軾的散文風格頗為相近。
作者簡介
張孝祥(1132-1170),字安國,別號于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東北)人。南宋詞人,書法家。父親張祁,任直秘閣、淮南轉運判官。出生于明州鄞縣,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紹興二十四年(1154)廷試,高宗(趙構)親擢為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于上書為岳飛辯冤,為當時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并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秘書省正字。歷任秘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為建康留守。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是年夏于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歲。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詞》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