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不受邑文言文翻譯及啟示
1、文言文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請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④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⑤?”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選自漢.劉向《說苑》
2、翻譯
曾子穿著破舊的衣裳在地里耕種。魯國的國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贈他一座城鎮。說:“請用這座城鎮的收入,修飾一下你的服裝。”曾子沒有接受,派來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來了,可曾子仍然沒有接受。派來的人說:“先生不是有求于國君,完全是國君自己封贈給你的,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說:“我聽說過,接受了人家贈送的東西,就怕得罪人家;給人家東西的人免不了會驕橫。縱然魯君贈送我采邑,沒有對我表現出驕橫,我能不怕他嗎?”最后,還是沒有接受。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曾參的話足以保全他的氣節。”
3、注釋
(1)曾子,即曾參。
(2)邑,城鎮。致邑,封贈一座城鎮。古代諸侯封給卿大夫的土地,稱做采邑。
(3)修:修飾。
(4)奚:何,為什么。
(5)使:命令,派遣。
(6)于:向。
(7)全:保全。
(8)敝:破舊
(9)受:接受
(10)反:同“返”,返回
4、啟示
無功不受祿,不能隨意接受別人的饋贈。曾子對魯國,沒有什么貢獻,而魯國國君,要給他一座城鎮,僅僅是為了幫助他修飾儀表。雖然這是國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對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豐厚的饋贈,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魯君派來的人所說的一段話,并不是針對某一個人,卻是反映了出于尋常的饋贈,正直的人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種負疚的心理狀態和思慮。親友間的相互贈送,系于情誼,不必過于拒讓,因為彼此沒有什么報答不報答。但是,如魯君以采邑相贈,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話來考慮考慮,是否應該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