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斷織文言文翻譯注釋和啟示
1、文言文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何以異于織績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于修德,不為盜竊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選自《列女傳》
2、翻譯
孟子小的時候,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絲,(見他回來,)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用剪刀剪斷織好的布。孟子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這樣做的原因。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絲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多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安寧,做起事來就可以避免于禍害。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憑什么跟織布為生不一樣?(這和依靠織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樣的呢?)假如中途廢棄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兒子有衣服穿并且長期不缺乏糧食呢??女人如果荒廢了生產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養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強盜小偷就只能做奴隸勞役了!”孟子嚇了一跳,自此,孟子從早到晚勤奮學習不休息,把子思當做老師,終于成了天下有大學問的人。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3、注釋
1.既:已經。
2.績:把麻纖維披開再連續起來搓成線。這里指織布。
3.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4.以:用。
5.子:古代指你。
6.斯:這。
7.知:同“智”。
8.故:原因
9.是以:即“以是”,因此。
10則:就。
11.是:此,這。
12.斯役:指服賤役的人。
13.何以:即“以何”,憑什么,疑問代詞“何”作介詞“以”的賓語而前置。
孟母教子圖
孟母教子圖
14.中道:半道。
15.寧:難道。
16.衣:穿衣,名詞作動詞。
17.夫子:丈夫和孩子。
18.墮:通惰,放松。
19.虜:奴隸。
20.旦:早晨。
21.夕:泛指晚上。
22.遂:于是
23道:法則、方法。
4、啟示
孟母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她用織布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很有說服力。孟子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采取“斷織”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極大的刺激,從而改變“廢學”積習。孟子后來成為一個聞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適當的方法,要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和實際生活情境選擇恰當的時機和方式,言傳身教,事半功倍。
要主動地學習,學習應該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