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鄙之僧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蜀鄙之僧的道理
【文言文】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圣人之道,卒于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枧c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翻譯】
天下的事不分困難容易,認真去做再難的事也能迎刃而解,不去做,那么再容易的事都會變的困難。人去做學問沒有難易之分,去學就行。
四川邊遠的地方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很貧窮,其中一個很富裕。貧窮的和尚對富裕的和尚說:“我想要到南海(普陀山)去,你看怎么樣?”富裕的和尚說:“您憑借著什么去呢?”貧窮的和尚說:“我只需要一個盛水的水瓶一個盛飯的飯碗就足夠了?!备辉5暮蜕姓f:“我幾年來想要雇船沿著長江下游而去南海(普陀山),尚且沒有成功。你憑借著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貧窮的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到過南海的這件事告訴富裕的和尚。富裕的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情。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裕的和尚不能到達,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貧窮的和尚嗎?
因此,天資聰明和敏捷,雖然可靠卻也不可靠看,倘若仗恃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那就是自毀前程的人。愚笨和平庸,可能會限制人,卻也限不住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那就是能成就自己的人。
【注釋】
乎:嗎?表示疑問語氣
人之為學,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際意義,可不譯。
之:代詞,它,指知識。
亦:也。
則:如果……那么
者:……的事情。
蜀:四川。
之:助詞,的。
鄙:邊遠的地方。
語:讀(yù)音,告訴,對…說。
于:對。
欲:想要,要。
之:到…去,往,到。
何如:如何,怎么樣?
子:你。
何:怎么樣?(商量語氣)
恃:憑借,倚仗
往:去。
缽:佛教徒盛飯的用具。
足:足夠。
數年:幾年。
買舟:雇船。
下:順流而下。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明:次,下一個
自:從。
還:返回
以:介詞,相當于“把”、“拿”、“將”。
慚色:慚愧的神色。色:神色,臉色。慚:羞慚。
去:距離。
南海:此指普陀山(佛教圣地,屬浙江省舟山群島)。
至:到達。
焉:加強語氣的助詞。
立志:樹立志向。
顧:還,反而。
哉: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
【道理寓意】
《蜀鄙之僧》論證了“天下事為之則易,不為則難”,“學則易,不學則難”的觀點,將文章所論述的道理寄寓于故事之中,對比的間接的論證了文章的論點,生動形象地啟示人們:只有立志為學,才能化難為易。
《蜀鄙之僧》文中暗喻天資不是事業成功的關鍵條件。人的天賦才資并非決定學業有否成就的條件,只有通過主觀努力,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