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保障改善民生工作綜述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方案
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為某一行動所制定的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和安排等。方案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方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劃書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保障改善民生工作綜述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方案篇一
2024年以來,我市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聚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遠”等問題,遵循“可持續、可復制”“患者滿意、職工滿意、政府滿意”的改革目標,把深化醫改擺在重要位置,加快完善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升級,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和醫藥服務高質量協同發展。我市13縣(市、區)醫療集團按照“行政、人員、資金、業務、績效、藥械”六統一的管理制度,實現資源共享、上下聯動,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提質增效。由省級醫院和縣醫院、縣中醫院、鄉鎮衛生院組成的“醫聯體”,進一步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共享。通過建立重點專科對口扶持、雙向轉診綠色通道、業務指導和遠程會診機制等方式,有效解決了基層群眾看病難的需求。
2024年6月21日,全市人民翹首期盼的市醫療衛生園區正式揭牌。這是在我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標志著呂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醫療衛生園區建成后,市疾控中心由原面積約6900平方米,增加到2萬平方米左右,智能化疫苗冷庫和華北地區一流的pcr實驗室,使新建的疾控中心硬件設施和信息化功能等可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疾病預防控制服務能力、衛生檢驗檢測能力、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公共衛生科學研究能力均大幅提升。市120緊急醫療救援指揮中心,使用面積達790平方米,將成為兼具急救指揮、院前急救和轉運病人為一體的綜合急救中心,未來將實現緊急醫療救援指揮調度應急值守、日常監管、視頻會商、資源管理、應急評價、在線培訓、模擬演練等信息化管理,無論是硬件和軟件在全省皆屬領先。
醫療衛生園區建成后,不僅補齊了我市醫療衛生設施設備落后的短板,完善了醫療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更加值得期待的是,市人民醫院等四家單位早已蓄勢待發,通過招聘人才、引進學科帶頭人、加強學科建設、狠抓技術進步、夯實內涵質量、提升服務理念、完善管理機制,努力使全市醫療健康“軟實力”與新醫院、新設備“并駕齊驅”。
在全力將醫療衛生園區打造為省內一流、國內領先的行業標桿的同時,今年我市還將抓好市傳染病醫院、孝義市中心醫院、離石區中醫院等項目建設,開通門診慢特病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實施“智慧醫療+5g協同診療”項目,推進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不斷提升醫療保障能力。
生有所依,老有所養,這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群眾對社會保障的希望。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兜底作用,著力做實社會保障這一民生工程,全市基本醫療保險、社會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特殊人群保障水平逐年提高。
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貧困戶返貧是民生大事。我市相關部門不斷完善社會保障與救助體系,持續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出臺了相關文件,擴大了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持續跟蹤原建檔立卡貧困戶狀態,常態監測不留死角、動態幫扶不留空檔,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對符合條件的及時給予臨時救助,確保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對脫貧戶除給予發放最低保障金、安置部分脫貧戶在鄉村公益崗位就業兜底保障外,還利用呂梁山護工等產業項目,多渠道促進脫貧勞動力就業,讓群眾的生活得到保障。2024年1月起,城鄉低保標準每人每月提高20元。城市低保標準平均水平達到每人每年7140元;農村低保標準平均水平達到每人每年5093元。城鄉特困人員供養基本生活標準每人每年提高400元。全年惠及困難群眾18萬人,支出資金11億元。
就業是民生之本。近年來,全市認真落實國家、省穩就業政策舉措,扎實推進“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提質增效,全力開展領券、培訓、發證工作。組織申報企業、技工院校、社會評定共49家機構進行職業技能認定工作。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共完成職業技能提升培訓231679人,勞動者就業競爭能力、就業收入水平穩步提升。同時,我市還確定了195個重點社區(村),對其中的失業、就業困難、零就業家庭人員等重點幫扶對象實施“一對一”就業服務和援助,有效保證了就業穩定,各項創業就業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
今年,我市還在繼續開展全民職業技能提升工程,全年將完成培訓3萬人,新增技能人才萬人。全面取消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戶籍限制,扎實推進城鄉基本養老保費代繳。建成市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完成500戶特殊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
奮進新時代,展現新作為。今后,我市還將不斷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力度,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推進共建共享發展,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書寫新的時代篇章。
保障改善民生工作綜述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方案篇二
“孩子每天從學校回家,表現很好,不僅做家務,而且興趣愛好多了,睡覺足了,每天很快樂,家長不再發愁給孩子補課了。”學生家長劉永勤高興地說。
去年以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xxxxxx關于“雙減”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減負提質多措并舉、校內校外同時發力,著力打好“加減乘除”組合拳,積極構建良好教育生態,我市“雙減”報道積分排在全省前三名。全市中小學校嚴格按照教學進度和學習內容,科學布置課后作業,嚴控書面作業總量,著力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在課后服務上做“乘法”。全市425所公辦非寄宿制學校和216所有走讀生的寄宿制學校全部開展課后服務工作,開展率達到100%,惠及學生240331人。
在學校建設上,市教育局克服困難,爭取政策、統籌資金、協調資源,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更多孩子“就近上好學”,人民群眾對教育的獲得感、滿意感、幸福感極大提升。加強學前教育普惠性建設。2024年,我市新(改、擴)建19所公辦園,目前13所已投入使用。擬認定普惠性民辦幼兒園18所,各縣(市、區)民辦幼兒園自主申報共計22所,超額完成4所。
2024年,我市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優化。全市寄宿制學校改造任務為80所,共改造校舍面積平米,極大改善了農村地區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將學院附中改制為公辦完全中學,新增公辦初中學位750個;2024年中心城區新建公辦圣惠小學和第五幼兒園,9月已經順利開學。新建規劃十小,并擴建大運幼兒園。
“在新的一年里,全市教育系統要強化擔當作為,強化自身建設。嚴格遵守各項工作紀律,執行機關的各項規章制度,勇于干事創業、敬業擔當,把工作做得更實在一些,更接地氣一些,強化責任擔當意識,體現新時代教育干部的新作為,打造教育幸福樂園,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打造名實相符教育強市’作出積極的貢獻。”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明說。
2024年,市委、市政府聚焦群眾所需,回應民生所盼,醫療、教育、就業、脫貧領域的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生根,一項項暖心舉措普惠于民,百姓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今年,各項民生重點工作將立足新起點,揚帆再起航,繼續譜寫新篇章。(記者 李宏偉 裴旭薇 魏 濛 鄭 菲)
保障改善民生工作綜述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方案篇三
古浪是一個40萬人口的貧困縣,水資源稀缺、風沙干旱一直是困擾該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題,民生問題更是該縣干部群眾關心的頭等大事。古浪縣在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不斷變革和調整的發展大局中,高度關注民生,著力構建社會救助體系,邁開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步伐。近兩年來,縣上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配套資金900多萬元,優先保障了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落實,使黨的惠民政策如一縷和煦的春風吹暖了廣大群眾的心。
城鄉低保提標擴面——困難群眾喜上眉稍
沿著蜿蜒曲折的鄉村公路走進黃羊川鎮最偏遠的西窯村,一條十幾米寬的干河溝橫亙在眼前,河溝兩邊散居著十幾戶農家,一伙大人小孩正圍在村中央農戶的院墻上看農村低保提標擴面評議結果,個個喜不自禁。這次提標擴面,西窯村所有絕對貧困家庭已全部享受農村低保,以此為標志,全縣城鄉低保實現了應保盡保。
古浪于1月實施農村低保,全縣有萬多名困難群眾率先享受這一惠民政策,1月、7月兩次提標擴面后,低保人數擴大到萬人。今年1月起再次提標擴面,保障標準由年人均685元提高到728元,月人均補差達到52元,低保人數擴大到萬人,實現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全覆蓋。與此同時,該縣城市低保標準在152元的基礎上提高10%,達到167元,5420名城市低保對象人均補差標準提高15元,達到111元。城鄉貧困群眾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群眾無不對黨的惠民政策拍手稱贊。
五保供養呈現亮點——孤寡老人老有所養
走進古浪縣土門中心敬老院,一排排嶄新的平房瓦紅墻白,在綠樹的襯映下顯得落落大方。院內五保老人有的在吹拉彈唱,有的在娛樂室門前廊陰里下象棋,個個衣著整潔、悠閑自得。五保老人均兩人一間房,室內用帶有淡藍色條紋的pvc吊頂,花色瓷磚鋪設地面,顯得寬敞明亮。60多位五保老人在這里組成了一個幸福和睦的大家庭。這是古浪縣投入使用的第六個農村敬老院。
近年來,古浪縣全面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將符合五保條件的2589名孤寡老人、孤寡殘疾人和孤兒全部納入了五保范圍,五保供養標準也先后兩次提標,達到每人每年1400元。為了改善五保對象的生活條件,該縣投入資金300多萬元,擴建干城、民權、西靖敬老院,新建海子灘、裴家營、土門敬老院,統一購置了臥坐具及其他生活用具,全縣敬老院集中供養人數達到370人。計劃投資960萬元的古浪中心敬老院在縣城新區奠基動工,成為該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亮點工程。
在加強敬老院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該縣大力加強敬老院規范化管理,采取“定編制、定待遇、不定人”的辦法,聘用敬老院管理服務人員29人,按院長月工資550元,服務人員月工資500元的標準落實了工資待遇,敬老院各項經費由敬老院設立專賬,指定專人管理,有效提高了管理服務水平。
危房改造惠及千家——特困家庭住有所居
站在西靖鄉平原村北面的沙丘上南眺,半山腰一孔孔廢棄的土窯洞與山前一排排嶄新的磚瓦房形成鮮明的對照。20,民政部門在該村實施受災群眾建房項目和農村特困群眾危房改造項目,使6戶病殘家庭告別土窯洞,入住新瓦房。
農村特困群眾危房改造是政府為民辦的實事之一,古浪縣精心組織實施這一惠民工程,民政部門逐村逐戶排查摸底,對長期居住在土窯洞、茅草房、土坯房等危房中,且無自我改造能力的特困家庭建檔立卡,納入建房計劃。年,為320戶特困家庭戶均補助6000元,完成危房改造。安排4200多特困戶實施危房改造,惠民工程惠及更多特困家庭。
醫療救助彰顯特色——病殘家庭甜在心里
古浪縣于實施農村特困群眾大病醫療救助,實施城市特困群眾大病醫療救助制度,2008年對城鄉醫療救助制度進行了修訂和完善,采取重大病與常見病救助相結合,病前、病中、病后救助相結合,全額補助與差額補助相結合的辦法,實現了制度創新,擴大了救助覆蓋面,提高了救助水平。該縣黃花灘鄉麻黃臺村的管生榮,患有嚴重心臟病,2008年病情逐漸加重,巨額的醫療費用使原本衣食無憂的四口之家不堪負重,民政部門及時給予醫療救助,分病中和病后兩次救助醫療費萬多元,解決了醫療和生活難題,拂去了籠罩在他們心頭的陰影。像管生榮這樣得到及時救助的家庭不勝枚舉,全縣自實施醫療救助制度以來,累計救助大病患者2734人次,救助資金410多萬元,還為2萬多名特困群眾資助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資金120多萬元,受助對象無不嬉笑眼開。
救災機制逐步完善——災區撐起一片藍天
進入古浪縣南部山區,到處是種植地膜洋芋的農民,一片一片地膜猶如一滸滸白色的漣漪。走進田間地頭,只見地膜下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似乎在向人們展示耕耘的希望。古浪已連續多年遭受嚴重干旱,這兩年縣上把推廣地膜洋芋作為干旱山區發展旱作農業,抗災自救的主要措施,民政部門安排抗旱救災資金400多萬元,并組織采購調運救災洋芋、小麥籽種,扶持旱作農業發展,全力抗旱救災,為萬多重點受災群眾撐起了一篇藍天。
近年來,古浪縣把提高災害應急處置、防災自救和災后救助能力擺上縣鄉兩級政府的議事日程,修訂了《古浪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及分項預案,制定了《古浪縣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健全了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完善重大災害預警預報機制、抗災減災綜合協調機制、重大災情部門會商機制、救災資金保障機制和救災物資儲備機制。“5·12”地震災害發生后,迅速作出應急反應,緊急轉移安置人口萬人,為951戶、2970名“三孤”、“三無”人員發放臨時生活補助金萬元、補助糧134噸。同時,組織開展“情系災區,奉獻愛心”募捐活動,全縣干部群眾為地震重災區捐款190多萬元。卓有成效的救濟救災工作成為古浪和諧穩定的有力保障。
在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生產生活的同時,古浪縣還制定了面向城鄉低保邊緣家庭、因病、因災和意外事故致貧家庭的.臨時救助制度,有效組織開展社會捐助活動,使社會救助體系更趨完善。去年至今,全縣用于救濟因病、因災和意外事故致貧家庭的資金達380多萬元,面粉60萬公斤,城鄉困難群眾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火烤。
社區服務日臻完善——和諧之音奏響山城
夕陽西下,古浪縣城中心綠地廣場楊柳依依、華燈初放,優美的音樂噴泉噴起高高的水霧,使人頓感無比的涼爽。音樂噴泉周圍,一百多名中老年婦女排著整齊的隊伍,踏著輕盈的步履翩翩起舞,這是社區組織的中老年健身秧歌隊正在表演健身舞蹈。
近年來,古浪縣大力加強城市社區建設,不斷完善服務設施、強化服務功能、拓展服務領域,建成了老年人活動中心、社區醫療服務中心,成立了中老年文化藝術團、音樂協會、書畫協會、秧歌隊、社火隊等社會組織,依托老年人活動中心、縣城中心綠地廣場、龍泉公園、文化館及社區活動場地,組織社區居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體育健身活動,小小山城洋溢著和諧溫馨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