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自然辯證法書后思考題整理范文(精選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事跡材料都不陌生吧,事跡材料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范事跡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4自然辯證法書后思考題整理范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4自然辯證法書后思考題整理1
什么是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內容是什么?當代自然辯證法如何發展才能適應現代科學水平?1.自然辨證法是一門關于自然和自然科學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辨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科技觀和自然科學方法觀。2.內容包括:自然觀(人如何理解自然,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自然科學觀(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方法論(系統觀、控制論、信息論)。3.自然科學作為哲學學科的獨立性是相對的。現代科技革命的浪潮使自然觀面臨新的挑戰。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課題,包括自然觀、科學觀、技術觀、科技與社會的關系。自然辯證法需要總結科技發展的新成果,拓展自然辯證法研究的新領域,擴大與國際相關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為自然科技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全面認識。
二、何謂自然觀?人類自然觀的演變經歷了哪些主要階段?近代自然科學是如何向宗教神權挑戰的?近代自然科學在僵化的形而上學自然觀上打開了哪些缺口?其重要意義是什么?1、自然觀:人們對自然界總的或根本的看法,是人們世界觀的組成部分。2、自然觀的演變經歷了四個階段:古代樸素的自然觀;中世紀宗教神學自然觀;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辨證唯物主義自然觀3、15世紀,從宗教改革、文藝復興開始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政治、思想、文化等廣泛領域內摧毀了封建權威和宗教神學的獨裁,使自然科學解放出來。以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布魯諾的“宇宙無限”等理論給宗教神學的思想統治以沉重打擊,為自然科學的發展掃除了思想障礙,走上了獨立的道路。表現在:力學達到了某種完備的程度;其他學科也相繼從自然科學中分離出來并得以發展。4、近代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由于其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不可能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在深入到更根本的問題時,容易陷入唯心主義的泥坑。
三、恒星演化經歷了哪些階段?其演化過程說明了什么?1、經歷了四個階段:幼年期(引力收縮階段);成年期(主序星階段);中年期(紅巨星階段);老年期(高密星階段)2、說明了自然界的最基本的演化方式:漸變與突變。在整個宇宙中,諸天體一方面在不斷生成,另一方面又在不斷毀滅;這種過程永遠不會停止,不斷顯示出自然系統演化的自組織功能。
四、生命的本質是什么?生命起源的機制是什么?1、生命的本質是:核酸蛋白質體系。2、生命起源的機制是:無機物--有機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
五、簡述生物進化過程。太古代(39-25億年前);元古代(25-6億年前)原生細菌、藻類、海綿;古生代(6-2.5億年前)海生無脊椎動物—海生脊椎動物—兩棲類;中生代(2.5--0.7億年前)爬行動物—始祖鳥—鳥類;新生代—各種動物類型。
六、進化與退化的關系如何?演化總體說是個進化過程,但也伴隨著退化。退化是指結構的解體,有序程度的降低及層次的降解。
七、何謂系統、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生態系統是如何組成的?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有哪些?1、系統:由相互聯系、作用的要素組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2、生態系統:是指生命體或生命群落同其生存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相對穩定的自然系統。3、生態平衡:是指一個生態系統在特定的時間內通過內部與外部的物質、能量、信息的傳遞與交換,使系統內部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達到相互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這種狀態具有一定的自控性、自調性和自發展的能力。4、生態系統的組成: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組成,非生物成分:指生物環境,如陽光、空氣、水、礦物質。生物成分: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為植物,包括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消費者是動物,植食動物:牛馬羊,為初級消費者,是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的食物;肉食動物:小型為二級消費者,大型為三級消費者;雜食動物:熊、人;腐食動物:清道夫和分解者。還原者為微生物。5、生態系統的功能:能量流動(不可逆的沿食物鏈逐級遞減)、物質流動(營養物質、礦物質周而復始、循環往復)。
八、舉例說明系統與要素的關系?是整體(全局)與部分(局部)的關系。其一、整體與部分相互依賴,沒有部分不會有整體;沒有整體也無所謂部分。組成系統的各要素具有質上的同一性,有協同作用。其二、整體對部分起支配、統帥、決定的作用,而部分處于被支配、被決定的地位。其三、整體是各個部分有機的結合,其功能大于各個部分機械相加之和,整體具有部分所沒有的新功能。其四、部分影響整體,對整體具有反作用。在特殊情況下,當某一部分成為整體的主要環節時,對整體起決定作用。
九、何謂大氣的溫室效應?它帶給地球環境的影響是怎樣的?溫室效應指的就是由于大氣層中某些氣體(CO2)對地球輻射的紅外線有很強的吸收作用,近而導致地球溫度不斷上升,類似溫室大棚的一種吸熱效應。影響:會使地球上的氣溫逐漸升高,病蟲害增加,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積增大,極冰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氣候異常,海洋風暴增多。
十、如何理解人類在自然界中占據著獨特的位置,而人類首先是自然界的產物?人類在自然界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會存在物,是自然界高度發展的產物,每時每刻都在同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只要人類存在就永遠不會脫離自然環境,人必須服從自然規律,在自然界中確定自己的位置。
十一、造成地球上空臭氧層破壞的原因是什么?臭氧層對地球環境有何重要作用?1、臭氧層破壞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污染大氣的結果。2、臭氧層作用:其一為保護作用,臭氧層能夠吸收太陽光中波長300um以下的紫外線。其二為加熱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線并將其轉換為熱能加熱大氣。其三為溫室氣體的作用。
十二、科學技術是如何推動物質生產進步的?科技發展與道德進步的關系?科學技術推動了生產力結構的改變(人減少,產量增多,規模經濟);推動了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知識密集型比重增高,勞動密集型減少);推動社會勞動結構改變(農業—工業—服務業)科技發展與道德進步的關系:?相悖說:古代老子曾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同步說:認為科技的發展與道德的進步是同步的,科技進步—物質財富增多—個人得幸福—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一致—道德水平提高。?中立說:認為科技的發展與道德無關系,認為科學是關于真偽的判斷,道德是關于善惡的判斷。提出對科學的信條:“是能做的就去做,不必受良心仁道之類的束縛”,這樣會出現科學的惡魔,前年年底邪教中某女科學家自稱克隆出一個嬰兒。
科學推動道德的進步體現在:?提高社會道德水平?擴大人們道德視野,促進道德觀念的變革?新的科技成果沖擊了傳統道德觀,為新的道德規范創建了道路。
十三何謂科學技術的異化?科技的異化帶來了哪些危害?如何看待和克服科學技術的異化?1、科技異化是指科技在產生、發展和廣泛應用過程中,科技成果及其衍生物背離人類科技研究的初衷,偏離其方向或走向對立面,造成危害人類社會不良后果的現象。2、異化對物質文明的破壞:人口爆炸,大氣環境的惡化和溫室效應的出現,臭氧層破壞,水質破壞,土壤資源破壞,垃圾危害加劇,噪音增加,電磁波,放射性危害,信息的弊端,物種不斷滅絕。3、錯誤看法:(悲觀的)認為科學的異化是科學本身的發展,解決方法是回到農業、手工業社會;(恐懼的)科學本身是有罪的,機器人將來會不會成為人類的統治者。如何正確的看待: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應從人的認識方面根源與社會方面根源去正確看待異化。解決途徑:?端正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借助于新的科學技術?加強科技評估工作④加強法制建設。
2024自然辯證法書后思考題整理2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和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證關系?
(1)古代樸素自然觀以直觀性、思辨性和猜測性的方式從整體把握認識自然界的本源和發展,但缺乏系統的、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依據,尤其是將非物質性的東西當做限于物質世界的獨立存在,并認為物質世界是它的派生物,為唯心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借口,最終導致人類認識的分化。
(2)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核心是自然界絕對不變,雖然在實證科學的基礎上繼承和堅持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與個別、運動和靜止等的辯證關系,以一種片面的、孤立的和靜止的方法觀察自然界,擠不動的自然界的辯證法,自然不能吧唯物主義堅持到底。
(3)辯證唯物主義自然克服了以往哲學自然觀的缺陷,堅持了物質世界的客觀實在性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原則,突出了物質世界的整體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強調了人類起源于自然界、依賴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能移動地和改造自然,強調了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
2.如何理解系統自然觀、人工自然觀和生態自然觀的辯證關系?
系統自然觀、人工自然觀和生態自然觀之間的關系:
第一,它們都圍繞人與自然界關系的主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注意自然觀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它們都堅持人類與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與生態系統的辯證統一,都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二,它們在研究人與自然界關系的各方面各有其側重點;系統自然觀為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地關系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人工自然觀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自然生態館站在人類文明的立場,強調了人與自然界的協調與發展。
第三,它們在研究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方面相互關聯;系統自然觀通過系統思維方式,為人工自然觀和生態自然觀提供了方法論基礎;人工自然觀通過突出人
的主體性和實踐性,為系統自然觀和生態自然觀提供了認識論前提;生態自然觀通過強調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協調性關系為系統自然觀和人工自然觀指明了發展方向和目標。
3.如何認識生態自然觀和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辯證關系?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人類對生態文明的探索,是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表現。生態文明與生態自然觀有著緊密的聯系,生態文明是生態自然觀的應有之義,生態自然觀對現今世界生態文明發展及實踐有著廣泛的指導意義。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人類通過遵守可持續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則,通過實施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類社會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人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仍應以人類為主體,仍應包括改造自然的內容,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和防災減災;生態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統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目標,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人們對可持續發展問題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生態自然觀指出,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系。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協調發展。人類的發展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甚至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須講究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觀。
4.如何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簡單的來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指生態可持續發展。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是社會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生態優勢可以變成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形成了一種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因此保護綠水青山,才能保住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從而贏得長遠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辯證論是生態環境生產力理論生動、樸實和富含哲理的印證:“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搖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
“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當然,綠水青山和金山銀
山之間也有矛盾,綠水青山是真正的金不換,“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
因此,當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時,我們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一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另一頭牽著財富生產;一頭連著生態環境,另一頭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從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出發,將生態環境內化為生產力的內生變量與價值目標,蘊含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理念和價值訴求。
揭示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突破了把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產力對立起來的僵化思維,內含了保護、改善與建設生態環境和保護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鮮活地概括了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和中國話語特色的綠色發展內涵,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光輝典范。第二章
1.如何理解18、19世紀科學技術發展與馬克思、恩格斯科學技術思想產生的關系?
18、19世紀,天文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解剖學、生物學等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細胞學說和生物進化論三大發現,使自然科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兩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和概括19世紀科學技術成果的基礎上,形成了以辯證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科學技術思想。
2怎樣認識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技術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
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是基于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技術思想,對科學基礎機器發展規律的概括和總結,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的本體論和認識論。
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出發,在總體上把握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技術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是一般生產力,技術是現實生產力;
科學是認識世界,技術是改造世界。現代科學和技術形成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體系結構。
3.馬克思、恩格斯和國外學者關于科學技術本質的分析有何主要差異?
(1)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技術本質特征的分析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技術在本質上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實踐關系”,技術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第一,勞動資料延長了人的自然的肢體。
第二,工藝學在本質上揭示出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
第三,技術的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國外學者對技術本質特征的研究
歐美技術哲學存在工程學的和人文主義的兩種技術研究路線;日本的技術論在技術的本質問題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說”、“勞動手段說”、“知識應用說”等觀點。這些觀點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現出對技術理解的單一性。
我們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進行分析評價。馬克思主義認為,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要,在實踐活動中根據實踐經驗或科學原理所創造發明的各種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總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技術活動,狹義的技術是指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勞動過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廣義的技術是指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人類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術成果,包括技術理論、技能技巧、技術工藝與技術產品(物質設備)。
技術在本質上體現了人對自然的實踐關系,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現,屬于直接生產力,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物質性和精神性、中立性與價值性、主體性和客體性、躍遷性和積累性的統一。
4.如何理解科學技術一體化的特征?
(1)現代科學的體系結構由學科結構和知識結構組成
學科結構由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科學構成。知識結構由科學事實、科學概念、科學定律、科學假說、科學理論構成。現代科學的體系結構表現出現代科學的發展過程,其中學科結構形成立體的架構,知識結構各要素滲透在學科結構相對應的要素之中。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科學都是系統化的知識,都會經過一個由科學事實到科學理論的形成過程。
(2)現代技術的體系結構由門類結構和形態結構組成
門類結構由實驗技術、基本技術和產業技術構成。
形態結構由經驗形態的技術、實體形態的技術和知識形態的技術構成。
現代技術的體系結構表現出現代技術的發展過程,其中門類結構是立體的架構,形態結構的各要素同樣滲透咋門類結構相對應的要素當中。實驗技術、基本技術和產業技術都包含經驗技能,都使用工具機器,都蘊含了知識。
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結構的研究表明,科學技術在各自的發展中,不但日益多樣化和系統化,而且越來越呈現出科學技術一體化的特征。
5.為什么說科學發展表現為繼承與創新的統一?
繼承:市科學技術發展中的量變,它可使科學知識延續、擴大和加深。科學是個開放系統,它在時間上有繼承性,在空間上有積累性。只有繼承已發現的科學事實、已有理論中的正確東西,科學才能發展、不斷完善。
創新: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出現新的飛躍,引起科學發展中的質變。創新是繼承的必然趨勢和目的。
在科學技術的發展模式及動力問題上,馬克思主義認為科學發展在縱向上表現為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在橫向上表現為分化與綜合的統一,在總體趨勢上表現為繼承與創新的統一。
技術的發展由社會需要、技術目的及科學進步等多種因素共同推動。其中社會需求與技術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是技術發展的基本動力,技術目的和技術手段之間的矛盾是技術發展的直接動力,科學進步是技術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6.怎樣認識技術發展的動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技術的發展由社會需要、技術目的以及科學進步等多種因素共同推動。
(1)社會需求與技術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是技術發展的基本動力
任何技術,最早都源于人類的需要。正是為了生存發展的需要,人類起初模仿自然,進而進行創造,發明了各種技術。同時,文化對技術發展具有明顯的張力作用。先進的思想文化會推動技術的發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則會制約和阻礙技術的發展,包括影像技術決策、技術研發以及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各方面。
(2)技術目的和技術手段之間的矛盾是技術發展的直接動力
技術目的就是在技術實踐過程中在觀念上預先建立的技術結果的主觀形象,是技術實踐的內在要求,影響并貫穿技術實踐的全過程。技術手段即實現技術目的中介因素,包括實現技術目的的工具和實用工具的形式。技術目的的提出和實現,必須依賴于與之相匹配的技術手段。技術手段是實現技術目的的中介和保證,它包括達到技術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應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學進步是技術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19世紀中期以后,科學走到了技術前面,成為技術發展的理論向導。科學革命導致技術革命,技術發展對科學進步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技術已成為科學的應用。尤其是當今社會的發展,已形成了科學技術一體化的雙向互動過程。第三章
1.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方法論與科學研究中的具體方法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技術方法論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立場、觀點為基礎,吸取具體科學技術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對其進行概括和升華的方法論。
科學技術研究,離不開辯證思維。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從抽象到具體、歷史與邏輯的統一,這些辯證思維的形式體現和貫徹在科學家、工程師的具體科學技術研究中。自覺的認識和提升這些辯證思維的形式,對于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深入研究科學技術,建設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2.如何理解辯證思維滲透在科學研究的全部過程中?
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方法論的核心就是辯證思維。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方法論的基本原則就是把辯證法貫徹到科學技術研究中,以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和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思想滲透到具體的科學技術研究中,把握具體科學技術的研究過程。
3.如何把握創造性思維特性?
創造是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最重要特性之一。創造性思維不是在所有辯證思維和科學研究方法之外獨立的一種思維方式或方法,是能夠提出創見的思維,與一般性思維相比,是在思維特征方面不刻板,組合各種思維、靈活調用思維的特性。
創造性思維的特點是思維方向的求異性,思維結構的靈活性、思維進程的飛躍性、思維效果的整體性、思維表達的新穎性等。
創造性思維特別注重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統一、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辯證統一。
4.注意多學科的交叉與融貫有何方法論意義?
移植和學科交叉或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是創造性思維的兩種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當代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變得越來越復雜,進行移植與交叉,通過多學科或跨學科的研究,常常能夠獲得單一學科研究無法獲得的創新成果。多學科融合或通過跨學科研究問題也是當代科學和技術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方法,體現了廣泛聯系和發展的辯證法。
當代各門科學之間的交叉型越來越大,通過學科之間的交叉往往可以獲得新的認識,帶來創新。學科交叉成為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所謂學科交叉方法,就是兩門以上的學科之間在面對同一研究對象時,從不同學科的角度進行比對研究的方法。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思考本學科的問題和對象,融合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以達到對研究對象的新認識。
所謂跨學科方法就是通過多學科的協作共同解決同一問題的方法,跨學科也是一種學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稱為多維融貫的方法。
5.戰略性思維對于科學研究有何意義?
戰略性思維是對戰略科學家的思維要求。同時對于一個從事一般科學研究、技術發明和工程建設的科學家也有重要意義。習近平非常重視戰略性思維的重要作用與深刻意義,是其提出的“六大思維”之一,戰略性思維對于科學研究而言,非常重要。
戰略性思維是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思維方法,展示的是看問題的高度和深度。古人講:“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科學家與工程師沒有戰略性思維、具有什么樣的戰略性思維,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的科學技術研究能登多高、能走多遠、將抵達何處。戰略性思維能力的強弱,取決于思考問題的高度、理論研究的深度、知識視野的廣度,以及對于科學技術發展全局的時間跨度的認識與把握。
對于國家而言,科學技術的總體規劃是一種科學技術研究的戰略,戰略科學家需要掌握國家科學技術的基本戰略,按照國家需要,結合自己及其研究團隊的研究確定科學研究方向。第四章
1.為什么說“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進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科學技術是歷史發展的火車頭,改變了社會歷史進程,造就了新的社會形態;推動了生產力內部各要素的變革,引發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形式的變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造就了經濟轉型;產生了技術異化現象,要對異化的資本主義制度展開批判,更好地發揮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
科學技術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科學是生產力的“知識的形態”。作為生產力的科學技術,能夠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推動著整個人類物質生產的迅猛發展。
作為強大的精神力量的科學技術,能夠促進人類思想的解放,在產業革命的基礎上,推動社會變革,對社會生產關系產生有利影響。
作為人類最終走向自由的科學技術,能夠作為解放的標桿,增進人類精神生活的豐富性和自我發展能力,有助于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
2.如何看待科學技術對人的異化和自然的異化?
科技異化實質上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異化和人的異化一種必然結果。由于勞動是人的最根本最現實的實踐活動,是人及人類社會存在的根本方式,勞動的異化必然帶來人的其他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全面異化,科學技術也不例外,因為“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因此,科學技術作為勞動亦即人處理自身與自然界關系的社會活動的產物,也必然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的異化而表現出異化的現象。最根本的是要消滅對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利用方式,把現代科學技術從資本主義制度下解放出來。也就是說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最終來解決資本主義的科技異化問題。當然,在馬克思看來,異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制度中才能最終實現。
3.科學技術的社會體制和組織機構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何意義?
科學技術的社會建制有一個歷史過程。經濟支持制度、法律保障體系等科學技術體制是根本,各種組織機構及科研組織運行是保證,科學技術的倫理規范是導引。在科學技術發展應用的新階段,科學技術的社會建制呈現出一些新特點,因此必須進行科學技術體制改革,以保證科學技術的良好運行。
作為社會建制的科學技術體制是在一定社會價值觀念支配下,依據相應的物質設備條件形成的一種社會組織制度,旨在支持推動人類對自然認識和利用。科學技術的體制化以相應的職業化為核心,其內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拓展和豐富。科學技術的社會體制包括:組織領導體制、經濟支持制度、法律保障體制、交流與傳播體制、人才教育培養制度等。
科學技術與其他各種事業密切相關,需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以保證科學技術活動的順利進行。科學技術組織機構隨著歷史的演化而變化,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功能,是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組織保證。在科學技術社會史上行程與發展起來的組織機構有:科學技術決策、管理與咨詢機構,科學技術活動組織機構,科學技術傳播機構,科學技術人才培養機構。
4.為什么要對科學技術工作者進行倫理規范?
科學技術活動與人類其他活動一樣,建立在誠信和道德的基礎上。現階段,莫頓的科學精神氣質受到挑戰,科學技術工作者有失范行為,需要指定相關科研誠信指南和工程師倫理準則加以規范。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課醫學實踐,尤其是進行人體實驗和動物實驗,應該遵循社會倫理、生命倫理、動物倫理等。技術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師,在工程技術活動中,應該遵循一定的職業倫理和社會倫理準則,應該承擔對社會、專業、雇主和同事的責任,應該對工程的環境影響負有特別的責任,規范自己的行為,為人類福祉和環境保護服務。
5.如何理解科學技術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的沖突與協調?
(一)社會文化對科學技術的影響
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也需要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文化與科學技術文化緊密關聯,并由此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莫頓在《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所提出的“清教主義促進英國近代科學的制度變化”,以及“李約瑟難題”——“近代科學為什么沒有在中國誕生”的解答,就說明了這一點。
(二)科學文化對人文文化的協調
(1)要防止科學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對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的沖突,深刻理解科學的限度,用正確的人文理念指導我們的生活。
(2)必須以社會先進文化引領科學技術文化,使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為經濟社會健康全面發展服務。得到廣泛提倡的環境科學技術就是為了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學技術文化與人文文化——綠色文化的良性互動產物。
6.科學技術的風險有哪些?如何恰當地進行科學技術風險評價與決策?
科學技術的風險包括環境風險、政治風險、經濟風險、健康風險和倫理風險等。這些風險會引發一系列爭論,造成評價和決策上的困難。習近平指出:“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詢支撐行政決策的科技決策機制,加強科技決策咨詢系統,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要加快推進重大科技決策制度化,解決好實際存在的部門領導拍腦袋、科技專家看顏色行事等問題。”
要恰當進行科學技術風險評價與決策,就應該全面評價科學技術風險—收益的多個方面,批判性地考察“內部”存有爭議的科學知識或技術知識,分析相互競爭的利益集團和社會結構的“外部”政治學,理解科學技術專家知識和決策的局限性、公眾理解科學的必要性以及外行知識的優勢,明確政府、科學技術專家以及公眾在與科學技術風險相關的公共決策中的不同作用,確立公眾參與決策的可能方式,從而形成最優化的科學技術公共政策模式,以達到對科學技術風險社會有效治理的目的。第五章
1.為什么說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是一個科學、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科學技術思想,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逐漸形成、發展和完善的。
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是基于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技術思想,對當代科學技術積極發展規律的概括和總結,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科學技術思想的概括和總結,是他們科學技術思想的理論升華和飛躍,是他們科學技術思想的凝練和精髓。
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的內涵豐富,涉及了科學技術的功能、目標、機制、戰略、人才和方針等重大問題,是一個科學、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
2.如何理解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的理論精髓?
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概括和總結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的科學技術思想,包括科學技術的功能觀、戰略觀、人才觀、和諧觀和創新觀的基本內容,體現出時代性、實踐性、科學性、創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設中國特色的創新型國家,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的具體體現。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與中國具體科學技術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3.如何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科學技術觀的時代意義?
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的三個歷史階段是其各自所處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是對時代背景實事求是的反映,因此科學技術思想都鐫刻了時代的烙印,反映了時代的需求。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科學技術觀,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新時代之“新”,一是在于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都發生了新的變化,目標任務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二是在于我們面臨著新的社會主義主要矛盾;三是我們邁向新的奮斗目標。正是基于這一新時代的“新”特征時代背景,習近平立足于我貴哦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科學技術發展的理論觀點,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技術觀。
2024自然辯證法書后思考題整理3
如何理解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和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證關系?P9.12.14
(1)古代樸素自然觀以直觀性、思辯證和猜測性的方式從整體上把握認識自然界的本原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形成的思想淵源,從某一方面為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它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話的影響,受到當時自然哲學的限制,缺乏科學論證與嚴密的邏輯體系,為唯心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借口,最終導致人類認識的分化。
(2)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核心是自然界絕對不變,雖然在實證科學的基礎上繼承和堅持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為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并提供了方法論前提。但是不懂得一般與個別、運動和靜止等的辯證關系,以一種片面、孤立和靜止的方法觀察自然界,否定了辯證的思維方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義堅持到底。
(3)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克服了以往哲學自然觀的缺陷,實現了自然觀發展的否定之否定的歷程。它主張實踐是人有意識、有目的的以客觀的態度對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動,具有革命性、科學性特點的自然觀,為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導。它突破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界限,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融合奠定的理論基礎,強調了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
2、如何認識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方法論意義?P10
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摒棄了古代樸素辯證法自然觀的直觀性、思辨性和猜測性,是巨大的進步,對于近代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有著歷史性的貢獻。
1.它為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義思想基礎。它強調自然界存在的客觀性、物質性和發展的規律性,沖破了中世紀神學自然觀的羈絆,傳承了古代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傳統。
2.它為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論前提。它培植了求實和崇尚理性的科學精神;注重經驗事實、觀察、實驗和數學推理,以實踐作為判定認識標準;它強調通過觀察、實驗和分析等科學方法分門別類地研究自然界。
【補充參考: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機械唯物主義的局限性。首先,機械唯物主義具有機械性。即其是以機械的觀點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承認自然界事物的機械運動及其因果關系,主張還原論和機械決定論,否認了有機界與無機界、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性質上的差別;抹殺了物質運動形式的多樣性和各種運動形式之間的性質上的差別。其次,機械唯物主義具有形而上學性,其承認世界的物質性和永恒不變性,但卻用孤立、片面、靜止的觀點解釋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與變化發展。最后,機械唯物主義還具有不徹底性,主張“自然界的絕對不變性”、神的“第一推動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創造論,并導致了自然觀與歷史觀的割裂,最終陷入唯心主義和神學目的論。】
3、★
如何把握系統自然觀、人工自然觀和生態自然觀對認識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的意義和作用?P22
第一,它們都圍繞人與自然界關系的主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它們都堅持人類與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與生態系統的辯證統一,都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二,它們在研究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方面各有其側重點:系統自然觀為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人工自然觀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生態自然觀站在人類文明的立場,強調了人與自然界的協調和發展。
第三,它們在研究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方面相互關聯:系統自然觀通過系統思維方式,為人工自然觀和生態自然觀提供了方法論基礎;人工自然觀通過突出人的主體性和實踐性,為系統自然觀和生態自然觀提供了認識論前提;生態自然觀通過強調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協調性關系,為系統自然觀和人工自然觀指明了發展方向和目標。
【補充參考:P17系統自然觀的意義,P18人工自然觀的意義,P22生態自然觀的意義】
4、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形成和發展的價值和意義?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是具有革命性、科學性、開放性和與時俱進等特點的辯證自然觀。其形成的思想淵源包括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其形成的理論基礎和重要標志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