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識點全總結理科 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寫給人看的,條理不清,人們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就達不到總結的目的。相信許多人會覺得總結很難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工作總結書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知識點全總結理科篇一
1、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臘杰出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對待“力與運動的關系”問題上,錯誤的認為“維持物體運動需要力”。
2、1638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最早研究“勻加速直線運動”;論證“重物體不會比輕物體下落得快”的物理學家;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實驗”得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即維持物體運動不需要力”的結論;發明了空氣溫度計;理論上驗證了落體運動、拋體運動的規律;還制成了第一架觀察天體的望遠鏡;第一次把“實驗”引入對物理的研究,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打開了人們的新思路;發現了“擺的等時性”等。
3、1683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三大運動定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另外牛頓還發現了光的色散原理;創立了微積分、發明了二項式定理;研究光的本性并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其最有影響的著作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5、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經典力學不適用于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即“宏觀”、“低速”是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
1、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發現懸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現象——布朗運動。
2、1661年英國物理學家玻意耳發現: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它的壓強與體積成反比,即為玻意耳定律。
3、1787年法國物理學家查理發現:一定質量的氣體在體積不變時,它的壓強與熱力學溫度成正比,即為查理定律。
4、1802年法國物理學家蓋·呂薩克發現:一定質量的氣體在壓強不變時,它的體積與熱力學溫度成正比,即為蓋·呂薩克定律。
1、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借助卡文迪許扭秤裝置并類比萬有引力定律,通過實驗發現了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庫侖定律。
2、1826年德國物理學家歐姆:通過實驗得出導體中的電流跟它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它的電阻成反比即歐姆定律。
3、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電流可以使周圍的磁針發生偏轉,稱為電流的磁效應。
4、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由磁場產生電流的條件和規律——電磁感應現象。
5、1834年,俄國物理學家楞次: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6、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并從理論上得出光速等于電磁波的速度,為光的電磁理論奠定了基礎。
7、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萊頓瓶所做的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并測定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等于光速并率先發現“光電效應現象”。
高中物理知識點全總結理科篇二
課前預習,首先把新課的內容都要仔細地閱讀一遍,通過閱讀、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識體系,重點、難點、范圍和要求。對于物理概念和規律則要抓住其核心,以及與其它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區別與聯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難問題記錄下來。然后再縱觀新課的內容,找出各知識點間的聯系,掌握知識的脈絡,繪出知識結構簡圖。同時還要閱讀有關典型的例題并嘗試解答,把解答書后習題作為閱讀效果的檢查。
老師講到自己預習時的不懂之處時, 主動、格外注意聽,力求當堂弄懂。同時可以對比老師的講解以檢查自己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學習教師對疑難問題的分析過程和思維方法,也可以作進一步的質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見解。
高中物理知識點全總結理科篇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體受到的重力g與物體質量m的關系是g=mg,g稱為重力加速度或自由落體加速度,與物體所處位置的高低和緯度有關。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在南北極或赤道上指向地心。物體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點叫做重心,重心位置與物體的形狀和質量分布有關。
存在于自然界任何兩個物體之間的力。萬有引力f與兩個物體的質量m1 、m2和它們之間距離r的關系是,g稱為引力常量,適用于任何兩個物體,其大小通常取。 萬有引力的方向在兩物體的連線上。
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而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的力。彈簧的彈力f與其形變量x之間的關系是f=kx,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單位為n/m,與彈簧的長短、粗細、材料和橫截面積等因素有關。彈力的方向與形變的方向相反。彈簧都有彈性限度,超過彈性限度后,前述力與形變量的關系不再成立。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做摩擦力。當兩個物體間只有相對運動的趨勢,而沒有相對運動,這時的摩擦力叫做靜摩擦力。兩個物體間的靜摩擦力有一個限度,兩個物體剛剛開始相對運動時,它們之間的摩擦力稱為最大靜摩擦力。兩個物體間實際發生的靜摩擦力f在0和最大靜摩擦力fmax之間。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并且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滑動時,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兩個物體表面間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滑動摩擦力f與壓力fn之間的關系是f=ufn,u稱為動摩擦因數,與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接觸面的情況有關。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并且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靜止的點電荷之間的力。靜電力f與兩個點電荷q1、q2和它們之間的距離r的關系是,k稱為靜電力常量,其大小為。兩個點電荷帶同種電荷時,它們之間的作用力為斥力;兩個點電荷帶異種電荷時,它們之間的作用力為引力。靜電力也稱庫侖力。
試探電荷(帶電體)在電場中受到的力。電場力f與試探電荷的電荷量q之間的關系是f=eq,e稱為電場強度,大小由電場本身決定,方向與正電荷所受電場力的方向相同,其單位為n/c。
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到的力。當直導線與勻強磁場方向垂直時,導線所受安培力f與導線中電流強度i,導線的長度l,磁感應強度b之間的關系是f=bil。安培力的方向可由左手定則確定。
帶電粒子在磁場中運動時受到的力。當粒子運動的方向與磁感應強度方向垂直時,粒子所受的洛倫茲力與粒子的電荷量q,粒子運動的速度v,磁感應強度b之間的關系是f=qvb。安培力的方向可由左手定則確定。安培力是大量帶電粒子所受洛倫茲力的宏觀表現。
存在于原子核內核子之間的一種力。核力是強相互作用的一種表現,在原子核尺度內,核力比庫侖力大的多;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圍在之內。
重力的本質是萬有引力,是物體和地球之間萬有引力的具體化,若不考慮地球自轉的影響,地面上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等于地球對物體的引力。彈力、摩擦力、靜電力、電場力、安培力、洛倫茲力的本質是電磁相互作用。核力是一種強相互作用。還有一種基本相互作用稱為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與放射現象有關。四種基本相互作用構筑了力的體系。
高中物理知識點全總結理科篇四
1.大的物體不一定不能看成質點,小的物體不一定能看成質點。
2.平動的物體不一定能看成質點,轉動的物體不一定不能看成質點。
3.參考系不一定是不動的,只是假定為不動的物體。
4.選擇不同的參考系物體運動情況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時間軸上n秒時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時間,是第n個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時刻。
6.忽視位移的矢量性,只強調大小而忽視方向。
7.物體做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對性,必須選一個參考系,選不同的參考系時,物體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應打出輕重合適的小圓點,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橫線,應調整一下振針距復寫紙的高度,使之增大一點。
10.使用計時器打點時,應先接通電源,待打點計時器穩定后,再釋放紙帶。
11.使用電火花打點計時器時,應注意把兩條白紙帶正確穿好,墨粉紙盤夾在兩紙帶間;
使用電磁打點計時器時,應讓紙帶通過限位孔,壓在復寫紙下面。
12.“速度”一詞是比較含糊的統稱,在不同的語境中含義不同,一般指瞬時速率、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平均速率四個概念中的一個,要學會根據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義。平常所說的“速度”多指瞬時速度,列式計算時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3.著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學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響,很難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實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而初中所學的“速度”就是現在所學的平均速率。
14.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15.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16.物體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7.物體的速度為零時,其加速度不一定為零。
18.物體的速度變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9.加速度的正、負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20.物體的加速度為負值,物體不一定做減速運動。
21.物體的加速度減小時,速度可能增大;
加速度增大時,速度可能減小。
22.物體的速度大小不變時,加速度不一定為零。
23.物體的加速度方向不一定與速度方向相同,也不一定在同一直線上。
24.位移圖象不是物體的運動軌跡。
25.解題前先搞清兩坐標軸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不要把位移圖象與速度圖象混淆。
26.圖象是曲線的不表示物體做曲線運動。
27.由圖象讀取某個物理量時,應搞清這個量的大小和方向,特別要注意方向。
28.v-t圖上兩圖線相交的點,不是相遇點,只是在這一時刻相等。
29.人們得出“重的物體下落快”的錯誤結論主要是由于空氣阻力的影響。
30.嚴格地講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只受重力作用,在空氣阻力影響較小時,可忽略空氣阻力的影響,近似視為自由落體運動。
31.自由落體實驗實驗記錄自由落體軌跡時,對重物的要求是“質量大、體積小”,只強調“質量大”或“體積小”都是不確切的。
32.自由落體運動中,加速度g是已知的,但有時題目中不點明這一點,我們解題時要充分利用這一隱含條件。
33.自由落體運動是無空氣阻力的理想情況,實際物體的運動有時受空氣阻力的影響過大,這時就不能忽略空氣阻力了,如雨滴下落的最后階段,阻力很大,不能視為自由落體運動。
34.自由落體加速度通常可取9.8m/s2或10m/s2,但并不是不變的,它隨緯度和海拔高度的變化而變化。
35.四個重要比例式都是從自由落體運動開始時,即初速度v0=0是成立條件,如果v0≠0則這四個比例式不成立。
36.勻變速運動的各公式都是矢量式,列方程解題時要注意各物理量的方向。
37.常取初速度v0的方向為正方向,但這并不是一定的,也可取與v0相反的方向為正方向。
38.汽車剎車問題應先判斷汽車何時停止運動,不要盲目套用勻減速直線運動公式求解。
39.找準追及問題的臨界條件,如位移關系、速度相等等。
40.用速度圖象解題時要注意圖線相交的點是速度相等的點而不是相遇處。
高中物理知識點全總結理科篇五
透鏡:至少有一個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會辨認)
2、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如:近視鏡片;
薄透鏡:透鏡的厚度遠小于球面的半徑。
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高中物理知識點全總結理科篇六
一、多學習、多觀察、多思考
其實高中物理講的就是一些自然界當中事物的定理,這些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事物都蘊含這這些真理,生活處處都有物理,就比如說我們每次坐車,我們看外面的世界就可以看見這些車子外面的東西都在向后走,這就是我們高中物理當中的參照物,這個知識點,生活到處都存在知識,你要用心去體會.
只要我們長一顆發現的眼睛,你一定要多看看你的生活當中會有很多的現象,不管是自然的還是生活的,你還要多看看夜晚的星星,看看他的變化,你還會發現物理當中發光、發熱以及一些定律問題.這些知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還是處處存在的.
一、學會從定理入手
對于一些定理還有就是一些死概念還有的一些規律你們都要高度重視,但是你不光時要記住這些知識,你要學會該怎樣利用起來,這才是關鍵,聰明的孩子是利用這些公式然后應用到自己的錯題當中,從中找到問題的所在,你還要做到從一個小小的錯題,就可以復習到很多知識,真是雙豐收,這也是學生學習高中物理能不能開竅的關鍵。
二、把不理解改成很熟練
因為在高中物理當中還有很多新的概念,還有一些名詞就是比如:勢能、彈性勢能等,你們不要看見這些沒有見過的詞,就不喜歡他們,你知道嗎?只要你深入的了解,細心去看看,然后你再看看一些教材以及一些輔導書都是可以讓你理解的.
對于學習就是你要是越喜歡這個科目,你就會學的越好,可能因為種種的原因讓你喜歡這個科目,可能因為是老師的緣故,有的老師抓的緊,你這個科目就學的很好,但是還有的學生就是喜歡這個老師就喜歡這個科目,要是換了老師就不好好學了,其實這樣是害了你自己.
高中物理知識點全總結理科篇七
另外,也能培養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2、上課
上課是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習的中心環節。上課時應該注意三個問題:
(1)主動聽課
在
教學
活動中,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如果學生能夠根據老師講課的程序積極主動地思考,在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對難點和重點進行推理性的思維和接受,以主動的態度去聽課,積極地進行思考,努力參與到老師的課堂教學中去,那么,學習效率一定會很高。(2)注意課堂要點
或板書綱目,仔細講解等;
對于難點,就需要我們在預習時做到心中有數,到時候注意專心聽講。總之,我們要做到“會聽課”。
(3)做到聽課和做筆記兩不誤
有的同學一上課就不停的記不停的寫,結果一節課下來一點都沒有聽到,不知道這節課老師講了些什么?那么,應該如何處理好聽課和做筆記的關系呢?我認為,上課時,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聽課上,而不是做筆記上,筆記中要記的內容應該是:課堂重點、課堂難點、課堂疑點、補充結論或例題等課本上沒有的內容,并不是教師的所有板書內容。總之,我們應該有摘要、有重點地記。有的同學從來就不做筆記,這也不好,特別是對于高中物理學習是不利的。因為我們的記憶是有限的,老師講的內容轉瞬即逝,我們對知識的記憶隨時間延長會逐漸遺忘,沒有做筆記我們以后復習有些內容就找不到。
3、復習
有的同學只要老師一布置了作業就會馬上去做,覺得完成了作業,就完成了學習任務,就掌握了知識,結果是一邊做作業,一邊翻課本、筆記,到頭來知識沒有掌握。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將每課堂課所學的內容進行認真思考、回顧,在此基礎上再去完成作業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學研究表明:知識在學習最初的兩三天內遺忘是最快的,也是最多的,所以,我們只有對知識進行及時的復習才能減少遺忘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4、作業
在復習的基礎上,我們再做作業。做作業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鞏固課堂所學的內容;
二是運用課上所學來知識解決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因此,做作業時,應該認真對待,獨立完成,積極思考,注意總結。應該明確“做題的目的是提高對知識的掌握水平”,切忌“為了做題而做題”。
高中物理知識點全總結理科篇八
1。解力學題堡壘堅,受力分析是關鍵;分析受力性質力,根據效果來處理。
2。分析受力要仔細,定量計算七種力;重力有無看提示,根據狀態定彈力;先有彈力后摩擦,相對運動是依據;萬有引力在萬物,電場力存在定無疑; 洛侖茲力安培力,二者實質是統一;相互垂直力最大,平行無力要切記。
3。同一直線定方向,計算結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計算結果給指明;兩力合力小和大,兩個力成q角夾 平行四邊形定法;合力大小隨q變 ,只在最大最小間,多力合力合另邊。
4。力學問題方法多,整體隔離和假設;整體只需看外力,求解內力隔離做;狀態相同用整體,否則隔離用得多;即使狀態不相同,整體牛二也可做;假設某力有或無,根據計算來定奪;極限法抓臨界態,程序法按順序做;正交分解選坐標,軸上矢量盡量多。
1。f等ma,牛頓二定律,產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與a同方向,速度變量定a向,a變小則u可大 ,只要a與u同向。
2。n、t等力是視重,mg乘積是實重; 超重失重視視重,其中不變是實重;加速上升是超重,減速下降也超重;失重由加降減升定,完全失重視重零。
1。運動軌跡為曲線,向心力存在是條件,曲線運動速度變,方向就是該點切線。
2。圓周運動向心力,供需關系在心里,徑向合力提供足,需mu平方比r,mrw平方也需,供求平衡不心離。
3。萬有引力因質量生,存在于世界萬物中,皆因天體質量大,萬有引力顯神通。衛星繞著天體行,快慢運動的衛星,均由距離來決定,距離越近它越快,距離越遠越慢行,同步衛星速度定,定點赤道上空行。
1。確定狀態找動能,分析過程找力功,正功負功加一起,動能增量與它同。
2。明確兩態機械能,再看過程力做功,“重力”之外功為零,初態末態能量同。
3。確定狀態找量能,再看過程力做功。有功就有能轉變,初態末態能量同。
1。庫侖定律電荷力,萬有引力引場力,好像是孿生兄弟,kqq與r平方比。
2。電荷周圍有電場,f比q定義場強。kq比r2點電荷,u比d是勻強電場。
電場強度是矢量,正電荷受力定方向。描繪電場用場線,疏密表示弱和強。
場能性質是電勢,場線方向電勢降。 場力做功是qu ,動能定理不能忘。
4。電場中有等勢面,與它垂直畫場線。方向由高指向低,面密線密是特點。
〗
1。電荷定向移動時,電流等于q比 t。自由電荷是內因,兩端電壓是條件。
正荷流向定方向,串電流表來計量。電源外部正流負,從負到正經內部。
2。電阻定律三因素,溫度不變才得出,控制變量來論述,r l比s 等電阻。
電流做功u i t , 電熱i平方r t 。電功率,w比t,電壓乘電流也是。
3。基本電路聯串并,分壓分流要分明。復雜電路動腦筋,等效電路是關鍵。
4。閉合電路部分路,外電路和內電路,遵循定律屬歐姆。
高中物理知識點全總結理科篇九
機械波形成原因:機械振動產生機械波,機械波的傳遞一定要有介質,有機械振動但不一定有機械波產生。
2、形成條件
波源
波源也稱振源,指能夠維持振動的傳播,不間斷的輸入能量,并能發出波的物體或物體所在的初始位置。波源即是機械波形成的必要條件,也是電磁波形成的必要條件。
波源可以認為是第一個開始振動的質點,波源開始振動后,介質中的其他質點就以波源的頻率做受迫振動,波源的頻率等于波的頻率。
介質
機械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率是由介質本身的固有性質決定的。在不同介質中,波速是不同的。
3、機械波傳播的本質
在機械波傳播的過程中,介質里本來相對靜止的質點,隨著機械波的傳播而發生振動,這表明這些質點獲得了能量,這個能量是從波源通過前面的質點依次傳來的。所以,機械波傳播的實質是能量的傳播,這種能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海洋的潮汐能甚至可以用來發電,這是維持機械波(水波)傳播的能量轉化成了電能。
質點的運動:機械波在傳播過程中,每一個質點都只做上下(左右)的簡諧振動,即,質點本身并不隨著機械波的傳播而前進,也就是說,機械波的一質點運動是沿一水平直線進行的。例如:人的聲帶不會隨著聲波的傳播而離開口腔。簡諧振動做等幅震動,理想狀態下可看作做能量守恒的運動。阻尼振動為能量逐漸損失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