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地理知識總結
工作學習中一定要善始善終,只有總結才標志工作階段性完成或者徹底的終止。通過總結對工作學習進行回顧和分析,從中找出經驗和教訓,引出規律性認識,以指導今后工作和實踐活動。那關于總結格式是怎樣的呢?而個人總結又該怎么寫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總結書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高考地理知識總結篇一
全球晝夜長短以及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要以動態的眼光(直射點的移動)分析。
晝夜長短的變化
晝夜長短的變化我們可以通過生活中的感覺得出,而在實際的光照圖中,主要是通過晨昏線切割緯線圈的比例來判斷。
晨昏線是由太陽光線決定的,且是垂直關系。
太陽直射點移動,晨昏線發生偏轉,相切在不同的緯線圈(與直射點度數互余),全球各地晝夜長短產生變化。自己畫二分二至日圖(三線圖)梳理。
二分日晨昏線平分所有的緯線圈(跟經線或地軸垂直),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直射點在北回歸線,相切在極圈。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且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冬至日,直射點在南回歸線,相切在極圈。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且緯度越高,白晝越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注意:有時候也會以晨昏線與經線(或地軸)的夾角來體現直射點的緯度。
高考地理知識總結篇二
創造就業機會;為國家創收。泰國因此成為海運樞紐,會加大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從而帶動整個國家經濟。
2.如果開鑿克拉運河,對我國來說將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
1)運河不僅可以運油,還可以運輸其他貨物,而且將改變歐亞貿易路線。
2)它可以使我國對歐洲、非洲貿易航程縮短,節省時間和運費,運輸安全性得到提高。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地區及區位因素分析。
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小的地區,主要有四大工業區——接近消費市場;建在港口便于進口原料和出口產品。
高考地理知識總結篇三
(1)鄉村起源的歷史條件:
人類社會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畜牧業分離)
(2)城市起源的歷史條件:
農業技術創新,出現剩余產品――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
第二次社會勞動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相分離)――促進了城市出現
(3)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共性:大河沖積平原;農業文明發達;但古代城市發展不穩定,自然經濟始終占統治地位
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羅河谷地。
高考地理知識總結篇四
2、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
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和地面輻射(大氣的直接熱源)。
大氣的削弱作用:吸收和反射;晚上的保溫作用:大氣逆輻射。
4、熱力環流:熱低冷高(高低壓是相對水平方向而言的);畫圖(海陸風)
注意:實驗及步驟
5、三圈環流:(重點是氣壓帶與風帶)
季節移動:7月北移、1月南移。
6、東亞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2)陸地:1月是亞洲高壓,天氣:寒冷干燥;
7月是亞洲低壓,天氣:高溫多雨
7、亞歐大陸兩岸氣候差異:會考綱要
8、熱帶雨林:受赤道低壓控制(上升氣流),
氣候:全年高溫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盛行西風則終年濕潤
地中海氣候:受副熱帶高壓帶與西風帶的交替控制,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
過境時天氣
過境后
冷鋒
冷空氣強大
大風、下雨、降溫(鋒后下雨)
氣溫下降、氣壓升高、天氣轉晴
曖鋒
曖空氣強大
連續性降水(鋒前下雨)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準靜止鋒
冷暖氣團相當
如5、6月份長江:梅雨天氣
10、氣旋(低壓):氣流輻合上升,陰雨天氣;
反氣旋(高壓):氣流下沉輻散,天氣晴朗
11、臺風(熱帶氣旋):西北太平洋頻率強度;災害由狂風、暴雨和風暴潮造成。
寒潮:冬半年,尤其是秋末和春初農作物易遭凍害
12、全球氣候:歷史時期(1萬年)氣溫是波動上升,近代時期氣溫升高(近50年來主要是人為造成的)。影響:海平面上升;低緯農業減產,高緯農業增產;影響水循環過程。
高考地理知識總結篇五
澳大利亞:集中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中西部人口、城市均少
澳大利亞:集中分布于東南沿海地區,中西部人口、城市均少
自然: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農牧、工礦業發達;
開發歷史較早;
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
中西部氣候干旱、多沙漠、草原
加拿大:集中分布在南部走廊一帶,北部人口、城市稀少
南部氣候夏季溫暖;工農業發達;交通便利。北部寒冷,經濟落后。
高考地理知識總結篇六
21、注意區別城市功能區(商業區、住宅區和工業區)與城市土地利用(商業用地、住宅用地和工業用地),要根據題目的指向有針對性地回答。
22、高級住宅區并不是分布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而是分布在與低級住宅區背向、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城市外緣。
23、根據市場最優的原則,商業中心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區,但并非城市中心地區都是商業區。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區。
24、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不僅要考慮時間、運量或者運價,同時還要考慮是否具備相關的運輸條件--河流、鐵路、公路等。
25、注意交通運輸方式(鐵路、公路、航空、水運和管道)與交通運輸工具(火車、汽車、飛機、船舶和管道)的區別,要根據題目的要求回答,不能混用,其中管道既是運輸線路,又是運輸工具。
26、水運包括河運和海運,雖然河運的地位在不斷下降,但海運的地位依然非常穩定。因此不能籠統地講水運地位在逐漸下降。
27、在分析交通運輸線的區位因素時。科學技術往往作為一個獨立于社會經濟條件之外的區位因素。
28、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呈“之”字形彎曲的山區公路主要分布在山高坡陡的地區。一般的山區多通過開鑿隧道的方式修筑公路。
29、城市道路網的判斷一般根據該城市所在國家進行;歐洲的城市一般為環形放射式,我國的城市多為方格--環形--放射式。
30、發達國家出口的產品并非全部是工業產品,還包括小麥、羊毛、牛肉等少數農畜產品。此外,發達國家還常出口資本和技術。
高考地理知識總結篇七
1、概念:是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實質是一種土地退化。
2、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區的范圍: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加上山嶺重重阻隔,水汽難以到達。
3、西北地區以賀蘭山為界,形成東、西兩大區。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節。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壓力加大;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為因素的表現: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墾耕,大部分古綠洲相繼被迫放棄;近代北方農牧過渡地帶大規模移民開墾,人口劇增,迫于生計,農墾規模擴大,直接加劇荒漠化;現代由于人口壓力和管理失誤,荒漠化越來越嚴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內容
(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2)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2、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5)控制人口增長。
【問題思考】
1、議一議:沙漠化與荒漠化有何區別?
沙漠化與荒漠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屬于荒漠化的一種形式,它是指單純在風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質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濕潤地區,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后造成土地生產力衰退或喪失而形成荒漠或類似于荒漠景觀的過程。
2、想一想: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西北內陸地區東部有大興安嶺、賀蘭山、秦嶺,南部有青藏高原,這樣來自東南和西南的夏季風濕潤氣流對本區來講,或是強弩之末,或受阻擋難以深入。
(2)西部的天山、阿爾泰山則將已經長途跋涉的西風氣流阻擋在外。
(3)本區的北部地形比較開闊,無高大山地作為屏障,就使得冬季來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亞的干冷氣流長驅直入,導致氣候異常干燥寒冷。
這樣,西北地區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極端干燥的情況下,荒漠廣布。強大的風力作用吹蝕地表,沙土不斷移動、堆積,并發展擴大,廣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典型景觀。
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西北地區的人們利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扎設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高考地理知識總結篇八
11、新興工業可分為勞動力密集型(意大利的東北部及中部地區)和技術密集型(美國“硅谷”),并非特指技術密集型工業。
12、傳統工業和高技術工業對交通條件要求都較高,但前者側重于運量大的水運、鐵路運輸等方式,后者側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運輸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發育最理想的環境,但并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亞馬孫平原。
14、河流交匯處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區,河流交匯處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15、交通運輸條件對城市的影響是動態的,某一時期主導交通運輸方式的繁榮往往會促進城市的發展,反之會阻礙城市的發展。揚州的興衰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16、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與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區別: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百分數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時間段城市化水平變化的大小,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發展中國家雖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發達國家。
17、對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還應該認識到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也是城市化。
18、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敗,而是城市擴展的一種新形式,多出現于發達國家的大城市。
19、城市問題并不是每個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也不是必然會出現的。
20、注意區別城市地域形態與城市基本形態: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態--集中式、組團式、條帶式或放射狀;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態,也包括內部形態--集中緊湊式和分散疏松式兩種。
高考地理知識總結篇九
由于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晨昏線(圈)。它是由晨線和昏線組成。
2.晨昏線的判讀
在日照圖上,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一是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二是根據晝夜半球判斷:位于晝半球西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線,位于晝半球東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昏線。赤道上地方時為6時的是晨線,18時是昏線。
3.晨昏線的特點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個正球體,同時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線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晝半球與夜半球的面積應相等,時間管理,即晨昏圈是一個過球心的大圓,且平分地球。
(2)晨昏線平面與太陽光垂直。晨昏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為0,晝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小于0。
(3)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
(4)晨昏線只有在春、秋分時才與經線圈重合。
(5)晨昏線在夏至、冬至時與極圈相切。
(6)晨昏線自東向西移動15°/小時,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
4.晨昏線的移動
一般地,如果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晨昏線在如圖1~3范圍內移動。1、2、3分別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時晨昏線的位置。即3月21日與9月23日晨昏線與經線圈重合,導致全球晝夜平分;6月22日擺動幅度,導致北半球晝最長,南半球夜最長;12月22日擺動幅度也,導致南半球晝最長,北半球夜最長。
知識點總結
1.提供能量: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內部的核聚變。
緯度差異熱量差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生物量多;反之。
2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外到內分為:日冕(最外層)、色球、光球(太陽表面、最亮)。
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太陽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標志,它是太陽活動烈的顯示。
太陽風在日冕層;太陽風暴發生于太陽表面。
太陽活動的三大影響:
(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生磁暴
(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生極光。
高考地理知識總結篇十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
(2)褶曲的基本形態
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即褶皺的一個彎曲。
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背斜和向斜。
背斜巖層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巖層一般向下彎曲。從巖層的新老關系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在地貌上,有時候背斜發育成山嶺,向斜發育成谷地。但是,不少褶皺構造背斜的頂部因受到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而向斜由于軸部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3)褶皺山
由背斜或向斜發育而成的山嶺和谷地,統稱為褶皺山。
褶皺山的規模有大有小。大規模的褶皺山系可以綿延數千千米,如縱貫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等。小規模的褶皺山只有幾十米。
褶曲形態 巖層形態 巖層新老關系 地形形態
未侵蝕地形 侵蝕后地形
背斜 向上拱起 中心部分巖層老,
兩翼巖層新 山嶺 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向斜 向下彎曲 中心部分巖層新,
兩翼巖層老 谷地 向斜軸部受擠壓,物質堅硬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