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到底是誰的責任?曹操還是司馬懿?
五胡亂華到底是誰的責任?曹操還是司馬懿?
“五胡亂華”是一段不可抹滅的歷史,也是漢族歷史上的一次浩劫,漢族差點就在這場災難中走向滅亡。不過,凡事有果必有因,五胡亂華產生的原因,如果往前算,就得算在西晉王朝司馬家族的頭上。不過也有人還在往前算,繼而又算到了曹操的頭上。認為曹操引進胡人對于后來胡人的壯大的確是要負一些責任的,那么,五胡亂華到底應該算是誰的責任,究竟是曹操還是司馬家?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黑的不能再黑的一段路,生在那個年代,是人的大不幸。那個年代,百姓們的生命賤如草芥,特別是漢人,更是如此。可是人無法選擇出生的年代,如果可以選擇,估計除了胡人,沒人會愿意留在那個年代。
有人說,五胡亂華的罪責來自于曹操,也有人說還是司馬炎的責任多一些,那么,到底誰該來負這個責任?我們一起來看看,曹操到底做了什么,司馬炎又干了些什么,也許這樣比較一下,答案就會呼之欲出了。
1.曹操遷入了大量的胡人
五胡亂華的前面是西晉,西晉前面的朝代是三國。對于三國,國人了解甚多,不管是正史,還是演義,都有大量的擁躉。當然,對于曹操這個人,粉絲還是非常多的。曹操作為三國期間最出眾的“CEO”,其人文韜武略,異常出色。
三國大戰,打得是什么?是錢,是人,是糧。曹操在北方,對于北方的胡人,還是收拾得比較利落的,無論是匈奴,還是其它胡人都不是“個”。
于是,曹操的重點,近在中原,遠在東吳和西蜀。但,打仗是要死人的,一場仗下來,不少將士是要歸天的。何況打仗不爽、攻城不爽時,一旦勝利,還會情緒化的報復殺人。這樣下去,打仗多了,人的數量就跟不上了。
但人是無法再生的,新生命的成長也是一個過程,于是,曹操想到引進胡人,用來壯大自己,這點有錯嗎?看起來沒有錯,因為一可以壯大自己實力,二可以促進民族融合。但是,胡人不斷接受漢人的影響,遷入、進步和發展很快。
所以,當五胡亂華來臨時,有人說,都是曹操犯的錯。
2.司馬炎執政前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司馬炎是司馬昭之子,早期的司馬炎,也算得上是雄才大略,在其任上,統一了全國。統一后,司馬炎采取了各種改革措施,政治穩定、經濟昌盛、文化繁榮,史稱“太康之治”。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有人說,是享受。司馬炎也這樣認為。于是,大力發展了幾年后,司馬炎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開始奢侈享受。至于政事,見鬼去吧!
看起來,大家都沉浸在一派祥和之中,但潛在的問題是,司馬炎封了不少司馬家的王,這是一個炸彈;另外,一直把西蜀和東吳作為了對手,而邊疆胡人逐漸向華夏大地靠攏,聚居在華北大地,但西晉一直認為這是可以控制的。
問題終于來了,因為司馬炎死了,死的時間是公元290年。司馬炎死了,誰來當這個皇帝?當然是太子司馬衷,這是被歷史上稱為“白癡皇帝”的一個人,也許并沒有傳說中那么白癡,但聰明絕對算不上。
晉惠帝司馬衷剛上任一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誰愿意給“白癡皇帝”當藩王啊,都是想成就偉業的兄弟。這一亂,分了兩個階段,第一段只有幾個月,第二段卻有好幾年。八王之亂嚴重地影響了西晉的發展,不僅讓國家空虛,名不聊生,而且讓整個社會經濟倒退了很多年。
這時候,長期受到剝削和壓迫的控制區內的胡人,開始蠢蠢欲動。所以,西晉的八王之亂還沒結束時,胡人已經開始行動了,因為這是絕佳的機會。
先是304年冬天,氐族領袖李雄占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后是匈奴貴族劉淵起兵于離石(今山西離石),史稱漢趙,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之后,鮮卑、羯、羌族也紛紛先后登場,后趙(羯)、前燕(鮮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鮮卑)、西秦(鮮卑)、后涼(氐)、北涼(匈奴)、南涼(鮮卑)、南燕(鮮卑)、、夏(匈奴)等少數民族控制的國家先后建立,這個時代就此成為了五胡十六國的天堂,也成為漢族人民的地獄,因為漢人的數量快速下降,個別地區遭到了無差別的屠殺,甚至有些國家將漢人當成了“軍糧”,漢人成為了“兩條腿的羊”。
直到384年,鮮卑魏的建立,五胡亂華的黑暗才得以慢慢過去,從此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3.“五胡亂華”的責任還是要由司馬炎和其家族來負
了解了曹操干了些什么,再了解了司馬炎執政前后發生了什么,大家想必不難分辨,“五胡亂華”的發生,司馬炎和其司馬家族要負主要的責任。曹操其實沒做錯什么,讓一部分胡人內遷,也是形式的需要。
但西晉司馬炎的問題在于,第一,其藩王分封,埋下了隱患;其二,繼承人的培養和選擇,也成了大問題;第三,對胡的控制不利,不僅沒有控制好,而且對統治區胡人的剝削也激發了胡人造反的動力。
外因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內因,蒼蠅從來不叮無縫的蛋,因為無處下嘴。五胡亂華,責任就在司馬炎和其家族,與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基本無關。